四聖締
苦、集、滅、道,約四諦,又名四聖諦或四真諦,諦者,理也。
【苦】大論云:「眾生有三種身苦:老、病、死;
有三種心苦:貪、嗔、痴。」此曰苦諦。
【集】聚也、集結也、招引也,又成也,言造成苦果之原因也。
人因無明,而生出種種欲望與執著,業即聚集為業力,業力集結成業果。
妄想、惡業造成苦果之原因,此為集諦。
【滅】滅者,消除一切苦惱也。要知本來無我,即不起惑、不造業,
輪迴於此絕斷,生死之苦由此解脫,此即滅諦。
【道】即滅苦之道,即由滅苦達至涅槃之道,此為佛家之實踐修行論。
修行之道頗多,三藏大典俱講此道,其主要者為八正道,亦稱八聖道,
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依此八法修行,
即可除苦斷集,而達寧靜清涼之涅槃境界,此為諦道。
四諦:
苦→世間苦果
集→世間苦因
滅→出世樂果
道→出世樂因
四諦法 是屬於 小乘佛法 . 修學 四聖諦 而達到 小乘道果 .
知苦-->斷集-->滅苦-->成道. ( 苦 與 樂 , 是相對立的, 所以 永遠無法消滅 苦 .)
知道苦-->找到苦的原因-->消滅苦的來源-->成就小乘道業.
完成四諦法的瞭解.然後,再修中乘佛法 , 就是十二因緣法 , 無明緣行....一直到 [ 生緣老死] .
八正道
八正道為: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前言】── 「八正道」亦名「八聖道」。所謂「正道」者,可令眾生苦集永盡,達於涅槃寂靜的聖賢境界,故八正道亦稱八聖道。
遠離偏邪,故稱「正」;修之能轉凡愚、成聖智,故稱「聖」;通乎涅槃,故稱「道」。依據八正道修習,可以淨化心靈,遠離偏邪不正,轉邪念成正念,轉凡愚成聖智,進而達到寂滅、涅槃的境界。 八正道為: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正見】
「正見」:正確的知見、正確的思想觀念。如實了達宇宙人生的真理:明白因緣果報、緣起性空及人人皆有佛性等道理,遠離唯神、唯物等謬見,改正偏執的思想及迷惑顛倒,即稱為正見。例如世間法中,五戒、十善是正見,具足此正見,人生有了正確的準則與方向,方不致為世間形形色色的五欲之樂所迷惑。出世法中,當下這念心與菩提心、涅槃心、無為心相應,即是正見。 古德云:「中國難遇,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正見難生。」能夠具足正見,實為難能可貴。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見,以正見為前導,其餘的正道即能現前,是故正見列於八正道之首。
【正思惟】
「正思惟」:凡有所思,不離佛法,皆無邪曲,稱為正思惟。一般人的思惟,妄想紛飛,由妄想發動身、語、意,而造作種種業行;若聽聞四聖諦、無常、苦、空、無我及中道實相等道理,即將過去不正確的思想觀念轉為淨法,今後所思所念,皆離一切惡法、邪執。若能正思惟,如此意業自然清淨。
【正語】
「正語」:正直、清淨的言語,遠離口四過、大妄語、戲論及誹謗正法等口業之過失,即稱正語。具足正語,則口業自淨;口業清淨,凡所言語,無諸過失,必能獲得大眾的信賴與肯定。
【正業】
「正業」:日常生活中,所作所為皆是正當、清淨,乃至梵行清淨,不染三毒;身不造殺生、偷盜、邪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不起貪、瞋、癡,一切行止,皆是清淨無邪、自利利他,即謂之正業。具足正業,則身業清淨。【註釋】
1.口四過: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名為口四過。
2.大妄語:言不誠實,欺騙他人,名妄語。若於聖道中,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言自己得道、或受天龍鬼神的供養等語,以誑惑他人,騙取利養,皆名大妄語;其罪業甚重,將感墮入地獄之苦報。
3.戲論:玩笑戲鬧、不合實際之言論,名為戲論。
【正命】
「正命」:「命」指賴以活命的生計,「正命」即是從事正當的職業;就一般而言,凡是不違背法律、道德標準的生計,就是正當的職業。就佛法而言,在家修行,不但應有正當的職業,而且還要從事清淨、不違因果的職業。譬如:從事漁業,是正當的職業,可是從因果上來講,捕魚殺生害命,所以不屬於清淨的職業;又如酒廊、舞廳,即使為合法之營利事業,卻會令人墮落,亦屬於不清淨的職業。若能不違反法律、不違背因果,符合正當與清淨,並且遠離五種邪命,就是正命。
【正精進】
「正精進」:勤修戒、定、慧、六波羅蜜,志趨菩提、涅槃,稱為正精進。修行不但要精進,還要知見正確,假使精進而知見卻不正,就會落入無益的苦行,甚至偏執於世俗迷信或是外道不究竟之法;本來想成佛,結果不但成不了佛,反而成魔;本來想升天,不但升不了天,反而落入地獄。所以,修行學佛,要有「正精進」,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正念】
「正念」:心不散亂,意不顛倒,即為正念。正念有事有理;於事上,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念一切善法,是正念;於理上,修一切善,不執一切善,由有念歸於無念,無念即是究竟正念。
【正定】
「正定」:心達到寂滅境界,即是正定。寂就是不動,滅就是漏盡煩惱。不僅心寂靜不動,還要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就是正定。所以,正定即是寂照之意;寂就是定,照就是慧,寂照一如、定慧等持,當下這念心就是正定,就是菩提、涅槃。
【結語】
八正道的意義,即是指引大眾藉由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種正道,通往菩提涅槃,達到寂照一如,證悟無住真心,就是真正的出世,真正的淨土。
十二因緣
緣覺乘本體,梵語辟支迦羅,此翻獨覺,亦翻緣覺。無佛世自能悟道,故名獨覺。
觀十二因緣悟道,故名緣覺。然十二因緣,亦須佛說。秉說觀察,功行成熟,所以出無佛世方能自悟。但此人根性稍利,不藉多聞,又以樂獨善寂,不起煩惱,稍勝聲聞人也。
觀十二因緣:所謂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此是十二因緣生相。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此是十二因緣滅相。是中無明、行、愛、取、有五支,還是集諦;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還是苦諦;因滅果滅,即是滅諦;觀因緣生滅之智,即是道諦。
而中乘根利,故先觀集諦也。
緣覺之慧,即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亦名十二支。舊譯作十二因緣,新譯作十二緣起。是眾生涉三世而輪迴於六道次第之緣起也。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緣覺觀十二因緣,覺悟真空之理,其間有三種因緣:一約三世明十二因緣,二約二世明十二因緣,三約一念明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有生滅二種觀法:
一、生觀者
一、無明緣行 二、行緣識 三、識緣名色 四、名色緣六入
五、六入緣觸 六、觸緣受 七、受緣愛 八、愛緣取
九、取緣有 十、有緣生 十一、生緣老死
科判表
┌無明──────┬─惑迷
┌過去二因 ┤ │
│ └行────┐ │
│ ┌識──┐ ↓ │
│ │名色─┤ │ │
│ ┌五果┤六入─┤ │ ↑
│ │ │觸──┤ ├──→─業染
三世十二因果┤現在┤ └受──┤ ↑ ↑
│ │ ┌愛─→↓→↑→─┤
│ └三因┤取─→↓→↑→─┘
│ └有─→↓→┘
│ ┌生──┤
└未來二果 ┤ ├──────苦報
└死──┘
二、滅觀者
一、無明滅則行滅 二、行滅則識滅 三、識滅則名色滅
四、名色滅則六入滅 五、六入滅則觸滅 六、觸滅則受滅
七、受滅則愛滅 八、愛滅則取滅 九、取滅則有滅
十、有滅則生滅 十一、生滅則老死滅十二因緣生滅二種觀法
科判表
┌無明
│行
│識
│名色
┌現在十支┤六入
│ │觸
│ │受
│ │愛
二世十二因緣 ┤ │取
│ └有
│ ┌生
└末來二支┤
└老死
緣覺觀十二因緣者。一無明。謂煩惱障煩惱道』。這一段開始,將給我們簡單說明,甚麼叫十二因緣
(( 一無明。謂煩惱障煩惱道 ))
1.第一是「無明」,此地是講「枝末無明」,不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破一品,成為圓教初住菩薩,法身大士。阿羅漢跟辟支佛也破了無明,但不是根本無明,而是破「枝末無明」。「枝末無明」就是「見思煩惱」。四諦裡面叫見思煩惱,十二因緣裡面叫無明。無明就是見思煩惱,就是迷惑!這是煩惱障,煩惱道。「煩惱障」是「見惑」,「煩惱道」是「思惑」。見煩惱、思煩惱,就是無明。。『二行。業障業道。』
2.第二是「行」,你有煩惱障,有煩惱道,就是你有見思無明,你一定會妄動,「行」就是造業。業障業道,它造作,以「無明」是緣,「行」是因,「無明」比較遠一點,「行業」較近。如果拿祖孫三代來說,「無明」是祖父,「行業」是父親,生下來的兒子就是底下的「識」。「識」是「果報」。下面五條都是識,都是果報。所以與這個果遠一點的叫「緣」,密切的叫「因」。所以「無明」是「緣」,「行」是「因」,有因有緣,後面就結果,這就是業障業道,我們今天通通在造作。『此二支屬過去』,這二條是講過去的。因為你過去世迷惑、顛倒、造業,你這一生就受報,這是果報,這受報怎麼報法?先來投胎。我們在六道裡以人道做例子說明,其餘五道都沒有例外,都是一樣。『三識』
3.人道裡面,先「識」,「識」就是「神識」,我們俗話講「靈魂」,靈魂來投胎。『託胎一分氣息』,神識速度非常之大,可以說超越時間、空間,神識超越時間、空間,孔老夫子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從他的文章裡面,也透了一點消息。他在「易經繫辭傳」裡面,講「游魂為變」,「神識」孔老夫子稱它做「游魂」。說游魂絕對正確,為甚麼?它動的速度太快了。他這兩句話「游魂為變,精氣為物」。跟佛法講的宇宙人生觀完全相同。「物」就是「物質」,物質從那裡來?「精氣」為「物」。可見得孔老夫子並不承認真正有物質存在,物質是甚麼?精氣而已。現在科學家不承認有物質,物質是甚麼?是振動。振動、光動,是一個幻象,不是真正有物質。所以孔老夫子在兩千五百年前的「易經」中說的,跟現代科學能相應。佛法說得更詳細。孔老夫子講的「精氣」,在唯識裡面是「見分」,「物」是「相分」。見相同源,見相不『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質。』
4.「名色」,是指胎兒還沒有長成形狀,大概在一、二星期,十四天的樣子。沒有長出形狀,甚麼也分不出來,只是一塊肉團。但是肉裏頭有神識,所以叫它做「名色」。「名」就是「心」,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色」是「物質」,所以叫「名色」。『五六入,六根成此胎中。』
5. 胎胞長大了,就叫「六入」。「六入」就是「胎兒」成形了,是一個人的樣子,六根長出來,這個時候叫「六入」。六根不俱的時候叫做「名色」。「識」、「名色」、「六入」這三支都是在胎中。『六觸。此出胎』
6. 第六是「觸」,「觸」就是出胎了,與外面境界接觸,也就是出生了。從出生一直到老死,都與外面境界接觸,所以離開母體以後都叫做「觸」,觸的時間非常長。『七受。領納前境好惡等事。從識至受。名現在五果。』
7. 「受」,是『領納前境好惡等事』。觸是沒有好惡、沒有喜歡、沒有討厭、也沒有害怕;像嬰兒。這是因為他有「觸」,但是沒有「受」,這時候他甚麼也不懂。等到逐漸長大,他就有好惡之感受。在沒有「受」之前,我們常講「天真」,他心裡面清淨,快樂,沒有憂慮、沒有好惡。從前人天真的時間長,一般要到十歲以後。在從前,像我這個年齡,大概在十歲以後才知道有好惡,十歲以前不知道,這是童年的幸福!現在的小孩可憐,為甚麼?我看他一兩歲就有好惡的感受了。換句話說,他的童年時間縮短,受苦受樂的時間提早。怎麼會提早呢?天天看電視,電視天天教他,所以兩三歲的小孩,就會察言觀色,就曉得大人的好惡。他們的心裡就計較,就要用心機了。從前那種農村社會,童年天真時間反而長,現在縮短了。所以現在的人不能做,來生投胎做人,太苦了,雖然說現在科技發達,但是現代人生活像機器,人的味道沒有了,換句話說,人生的意義、價值喪失掉,這是我們要覺悟。所以這個「受」,是領納好惡的境界。這五種是果報,就是這一生的果報。前世「無明」、「行」,是緣,是因。有這個因緣,才有我們這一世的果報。諸位要是真正明白佛法的道理,就是認識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這一生當中,受苦受樂,不必怨天尤人,為甚麼?皆是自作自受!苦難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自己造作的,怎能怪人!怎能怪老天爺不公平!起這個念頭,更是造罪,罪造得更大。發財中獎都是命,沒有這個命,把菩薩鬼神的像毀了,造罪就更大。我聽說有玩六合彩的拜佛菩薩,保佑他要中彩,不中彩,第二天就把佛菩薩拿去砍頭,拿去燒掉,這造業!怨天尤人,造的罪業就更重了,所以這個「受」,是有因果的。
『八愛。愛男女金銀等事』
8. 愛
9. 取
10. 有
這三條,就是現在這一生的造作,第一個是「愛」,愛甚麼?貪愛,『愛男女金銀等事』。愛的範圍太廣了。「愛」就是「無明」,就是「迷惑」。愛了之後就有行為,就有造作。造作底下就是「取」,愛之後就「取」,『是見一切境界生取著心』。自己喜歡的,要把它佔有,這是「取」。不喜歡的,要叫它離開,也是「取」,都是取著。這叫造業,造作。起心動念造作都是屬於這個字。所以「愛」跟「取」,『此二未來因,皆屬煩惱,如過去無明』。這就有了業習種子,造業後面就有「有」。「有」甚麼?阿賴耶識裡面善、惡種子種下去了。有了種子,來生就要受報。所以我們今生的造作「愛、取、有」,一一成就是作未來因緣,屬業道,如過去無明、行。『十一。未來受生事』
11. 「生」。生是「未來受生」。來生還要輪迴,還要去投胎。『十二老死』。投胎之後,永遠輪轉,這叫輪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