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梵文:कर्मन्),印度宗教一個普遍的觀念。印度傳統宗教包括印度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都有業力的觀念,業力是組成因果關係的原素。業力是指個人過去、現在或將來的行為所引發的結果的集合,業力的結果會主導現在及將來的經歷,所以,個人的生命經歷及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為影響。因此,個人有為自己生命負責的可能性以及責任。而業力也是主導輪迴的因,所以業力不單是現世的結果,還會生生不息地延伸至來世。


印度教業力觀


力觀是構成印度教理想主義中的主要部份,印度教中,業力是解釋邪惡問題的主要方向,而和佛教耆那教不同,印度教中的神對於業力有特定角色。根據印度古典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記載,主角阿周那梵文:अर्जुन, arjuna)在準備參與一場戰事前,他得知有他自己的家屬成員加入了敵方陣營,因而有放棄參戰的打算。但阿周那的戰車御者,即是印度教中最崇高的黑天天城文:कृष्ण)解釋責任的觀念,使阿周那明白到自己肩負參戰的責任。

業力是指行為或廣義地包含因果關係。業力不同命運,人在自由的情況下所做的決定會影響將來的命運,根據《吠陀經》,如果我們播種善因,將結善果。業力就是泛指今生及前生所有行為及伴隨行為而起的反應,凡此種種行為結果都會決定我們的將來,但業力並不一定會即時顯現,也有可能會經過積累,在今生或來生遇上特殊的條件時才顯現。


印度教認為,業力是非個人及形而上的法則,人沒有改變這個法則的能力,而業力也不是懲罰或獎賞,只是自然的法則。


佛教業力觀


佛教業力分類


身業、口業、意業

業有三大類:身業口業意業



  1. 身業就是由身體行為所做的業;
  2. 口業就是由語言行為所做的業;
  3. 意業就是念頭;身、口之所造業都是隨着念頭而造是業,念善則造善業,念惡則造惡業

十惡業


惡業有所謂十惡業,分別是三身惡業、四口惡業和三意惡業。身三惡業:是殺生偷盜淫慾,此三業皆是生死輪迴的根本;口四惡業: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此四業不但是生死輪迴之根本,而且是一切天災人禍的根本;意三惡業:是貪嗔癡三毒,此三毒是無量無邊之煩惱根源和三惡道的直接業源,也是致人身體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水災火災風災的直接原因,如水災的業因是貪欲,火災的業因是嗔恚,風災的業因是愚癡。另有大惡業,就是「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善業、惡業、無記業


業又根據動機或道德意志分為:善業惡業無記業。 善業有「有漏善」和「無漏善」。無記業則是不善不惡,但又分二種:「有覆無記」與「無覆無記」。不善不惡但能遮住本性的,叫「有覆無記」;分不出善惡,但不會遮蓋本性的,則叫「無覆無記」。


http://zh.wikipedia.org/zh-hk/%E6%A5%A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空如(麥克斯) 的頭像
    空如(麥克斯)

    tathata的部落格

    空如(麥克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