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的定義是有很多層次的,所以要了解這個「無我」並不是那麼容易。
一般來說,在佛法裡面有很多的「無」(空),是不能用「沒有」來解釋的。
但是由於文字的侷限,一般人的習慣難免會在不知不覺中落入「沒有」的這個觀念裡。因而會摻雜著「沒有」來解釋「無」我。
甚至於有的資深「佛學」專家,一聽到「常樂我淨」的「我」,就趕快替佛經辯解,說這是「方便」說不是勝義諦,一定要「無我」才是佛法的真實義。
其實「無我」的層次語意很多,從「忘我」、「無心」、「定」、「初見法性」、「乍入空性」、「悟」、「去我執」、「去法執」、「覺」、「無來去」、「就是覺」、「真如」、常樂「我」淨、「寂滅」、「涅槃」……等等,都可以是「無我」的語意範圍。
但不管何種語意,「無我」就是不能用「沒有我」這種「斷滅」來解釋。
這種定義與証量的問題,實在是出在「自己懂不懂」上面,其重點不在「用詞遣字」。所以如果真懂的話,那麼把某種層次的「無我」等於常樂我淨的「我」,這是無妨的。(註:不習慣用「我」的人,那麼把「常樂我淨」改成「常樂無我淨」,遊子是不會反對的。)
當然囉,這個常樂我淨的「我」,和我們常說的「你、我、他」的「我」已經有著十萬八千里的意涵。同時也和外道所謂的梵我,是不一樣的。
其實「無我」裡的「無」,其真正本義是為了要破解有主体性的「梵我」而存在。因為「有主体性的梵我」不合乎「諸行無常」,這不是法界的實相!
「無」是為了破「梵我」,所以這個「無」只是一種假名的安立,「無」就是一種狀態,就是一種「空性」。不管這個「無」怎麼「無」,反正這個「無」就是還是有「無」的特質或「空性」的存在,並不是「沒有」。
有人給這個「無」另一個名詞叫「真如」,這樣就不會和「沒有」搞混了,所以在某個層次語意裡面,「無我」就是「真如的我」也就是常樂我淨的「我」,也就是「如來藏」!(這個「如來藏」就是「真如」就是「無我」,不可以嗎?)
這個「如來藏」不是「有實体性的有」也不是「因緣和合的有或沒有」也不是「斷滅的沒有」,「如來藏」是一種 不生不滅 的「本有」。 (註:有人批評「如來藏」非佛教思想。說真的,這種論述,不是遊子關心的問題。因為遊子只關心自己是如何,而不關心佛教是如何。)
嘻,有「如來藏」才有「覺知」才有「佛性」才有「法界一体」才有「法界本有」才有「法界唯心」…也才有「法界醫功」哩!也才有「法界遊子」這個人啊!
現在再來談一下上一篇所說「諸法無我」的「諸法」與「無我」的關係。
其實一個不在定中的「我」有辦法與「諸法」不起糾葛而無來無去,那麼這個「我」就已經是「無我」了,只有不懂的人還在這個「我」字上煩惱說「這個我會不會是那個虛幻和合肉体的我?還是那個有主体性的梵我?」。
所以,常樂我淨的「我」就是那個無主体性的我…「無我」。
這就是為什麼,遊子會把《諸法「無」我》和《諸法「無我」》看成同樣的語意了。
因為那個 真如的「我」就是「無我」,而「無我」就是用「寂靜涅槃」(真如的我)來和諸法「起」作用啊。
至於…有關這個「起」作用的『起』,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就不用擔心它是怎樣的『起』了。哈哈!
嘻,在法爾如是裡面,我們要放心的讓這個『起』隨便怎麼「起」才可以哩!要不然怎麼能達到「寂靜涅槃」的境界呢!
註:簡單的說,若還會起糾葛作用,那表示這個人的「無我」功夫還不到家!一個人若無法放心的「活」在法性裡面,那表示他還沒有証悟。一個未証悟的人,怎麼可能親嘗寂靜涅槃的法味呢!
緣於這個功夫不到家,所以遊子下一篇文章將會談到什麼是「法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