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唐三藏法師玄奘



                   



                   

二章 唯識宗源流

   第一節 唯識法統


   第二節 如來三時教化


     第三節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第二章  唯識宗源流


 


第一節  唯識法統


 


八識,是唯識宗(法相宗)的根本內涵,故欲修學八識規矩頌,必先對唯識宗之起源有所瞭解,否則,根本不知詮釋八識之意義何在?


 


唯識乃法相宗之宗義,所依據經論有六經、十一論,分別如后:


 


六經:(一)大方廣佛華嚴經(二)解深密經(三)楞伽經(四)密嚴經(五)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六)大乘阿毘達磨經


 


十一論:(一)瑜伽師地論(二)大乘百法明門論(三)大乘五蘊論(四)顯揚聖教論(五)攝大乘論(六)雜集論(七)辯中邊論(八)二十唯識論(九)三十唯識論(十)大乘莊嚴論(十一)分別瑜伽論


 


原印度之大乘佛教,以「中觀學派」與「瑜伽行學派」為二大主流。而中國之法相宗,即源自印度之瑜伽行學派而建立。


 


中觀學派是西元二、三世紀間龍樹菩薩所建立的。佛滅度後七百年,龍樹菩薩在南印度出世,當時凡夫外道,執著於我、法實有;小乘有部,執著於我空、法有。凡夫外道執常、計一,小乘有部執斷、計異,是一個邪說充斥之時代。


龍樹廣造論典,揭示「諸法性空」之義,破諸邪執,大成佛教空宗(真空妙有):此宗是依龍樹之「中觀論」一書而建立,後世稱之為「中觀學派」。此後二百年,中觀學派之學說是印度大乘佛教之主流。


 


龍樹提倡之真空觀,是以「諸法性空」,幻妄諸法無自性,而本覺真如「非幻不滅」,並非徒持空見,妄計一切皆空。惟傳至後世,則流為「惡取空」,亦謂為「沈空」於世俗諦,不施設有;於勝義諦,真理亦無(概因未開悟,未親證本覺真如之真空妙有故)


 


佛滅後九百年頃,無著世親二大菩薩出世。當時印度之思想界,一者是小乘外道之有我、法實有或我空、法有,二者是中觀學派之空一切皆空之妄空、惡取空(沈空);惟實有或沈空,皆是邪執。因此無著世親二菩薩,鑒於小乘之實有、大乘之沈空,揭示大乘有義,大成「大乘有宗」。有宗之妙有,破斥我法二執,故不同小乘之有;以真空遮遣惡取空見,以矯治大乘沈空,故此是「真空妙有,唯識中道」。


 


大乘有宗:是依據彌勒菩薩之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論辯中邊論金剛般若論分別瑜伽論等五部大論而建立。據言兜率天彌勒內院之彌勒菩薩,曾降臨中印度阿瑜陀國,於瑜遮那講堂,為無著說五部大論。無著瑜伽師地論為本論,又造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順中論集論等論典,演說瑜伽教理,故後世稱為「瑜伽行學派」。


 


世親無著之異母弟,約在西元第五世紀初年出生。初於小乘有部出家,修學小乘。其欲深究有部教理,曾到有部根據地伽濕彌羅城,精研有部教理四年,後著造俱舍論一書,為中國俱舍宗所依之論典。世親在北印度弘揚小乘,無著憫之,托以疾病,誘其來見,為之具說大乘要義。世親聞兄教誨,自小乘轉入大乘,繼承無著之學說,廣造論典,大成法相唯識宗義。世親於唯識學之主要著作為攝大乘論釋百法明門論大乘五蘊論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等。其中尤以唯識三十頌一書,為唯識學理論之基礎。世親之後,十大論師相繼出世,各為唯識三十頌造釋論,闡揚此派學說。十大論師中,以護法之貢獻最著。


 


護法之弟子戒賢,在中印度佛學中心那爛陀寺,弘揚唯識。西元七世紀間,玄奘大師西行求法,從戒賢學唯識五年。回國之後,廣譯有宗經論。師將十大論師所各造之三十論釋論攜回國內,欲各翻譯,後依弟子窺基之請,以護法之釋論為主依,糅合十家之說,綜合而成成唯識論窺基繼承師之學,造成唯識論述記成唯識論掌中樞要瑜伽論略纂雜集論述記等著述,大成我國法相唯識宗。


 


窺基之後,代有傳人。窺基之弟子慧沼,造成唯識論了義燈因明篡要;慧沼之弟子智周,造成唯識論演秘因明疏前記後記智周成唯識論演秘,與窺基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及慧沼成唯識了義燈,合稱為「唯識三疏」,為研究成唯識論述記必讀之書。智周之弟子如理,又作成唯識論疏義演成唯識論演秘釋,內容則流於瑣細。


 


 此宗成立之後,百餘年間,學習者甚眾,宗風頗盛。唯後有華嚴及禪宗興起,彼等深入真如理體後,法相宗因後繼無人,即逐漸衰微。至唐武宗會昌法難興起,此宗一脈相傳之論疏多被焚毀,此宗即逐漸失傳。


 


明末,普泰明昱德清智旭諸師,及王肯堂王菴諸居士,曾從事研究,惟以重要註疏散佚,所得成果有限。未幾清兵入關,研究風氣亦隨之中斷。


 


清末,石棣楊仁山創設金陵刻經處,自日本請回我國散佚經典三百餘種,其中不乏唯識論疏,刻版重印,加以提倡。


 


民國以後,學人研究唯識,蔚為風氣,南有南京「支那內學院」之歐陽漸,北有北京「三時學會」之韓清淨,以及太虛大師創立「武昌佛學院」,皆研究及弘揚唯識,此千年絕學,乃重告復興。


 


 




 


    第二節  如來三時教化


 


西元七世紀間,印度戒賢論師依解深密經無自相品,將如來一代時教,判為「三時教相」。此三時教相如下:


 


一、第一時教:以法破我。如來為使一切執著「諸法相有」起惑造業之眾生,入於佛道,依六識心而說「業感緣起」諸法,即四聖諦、十二因緣等法門,令諸凡夫外道趣入小乘教法(人我空)。概因業感緣起等屬「生滅為二」之法,乃虛妄唯識相卻被執為一切法有,實應遠離之,小乘人雖入人我空,惟未達法底源。


 


二、第二時教:以空破法。如來為使一切雖斷我執(人我空),而未斷法執(法有)之小乘者,宣說「諸法相空」之理。為令諸小乘人不畏一切法有,不必急求出離三界,得趣入大乘佛菩提之教法。


 


三、第三時中道教:雙破有空。如來更為欲斷除「小乘人偏有」執一切法實有,及「大乘人偏空」古今皆有大乘未開悟者或學術研究者,不解真空,卻以意識徧計、思惟、推理、歸納、分析諸法相空(妄空),妄說般若,謂一切法空、一切法滅,而執著滅相不滅,誤說為非有、非空之中道教。


 


實此中道教空有不二(真空妙有)、圓融俱足,是佛菩提究竟了義之大乘教。如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言:「…深信堅固,猶若金剛;法寶普照,而雨甘露;於眾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若一昧執「生滅緣起為究竟法」者,難斷邊、邪見,當引為鑑。


 


深入緣起者,諸如法性宗談「真如緣起」:明真如不變,本不生滅,以妄起無明故,隨緣而有世間萬法;若能捨妄歸真,則證入唯識實性真如。又華嚴宗談「法界緣起」:謂有漏有為諸法,皆從真性法界中流出;若去染存淨,仍然還歸真性法界。故唯有大乘見道菩薩得大智慧,深入緣起,徹悟諸法底源,悟入緣起無生(空如來藏),雖是無生、但無不生(不空如來藏),常處中道,不落斷常、真妄二邊(空、不空如來藏),才能斷諸不正見及習氣,深入真本,趣向佛菩提道。


 


以上三時教內,前二時為如來之方便教法,以未有大乘開悟、證見「真如」故,是「虛幻唯識」教法,乃不了義教法;第三時為如來「真實唯識」教法,令大乘行者親證真實不虛、法爾而有之真如,此是了義教。


 


維摩經弟子品,維摩大士謂迦旃延言:「…無以生滅心行(即業感緣起、生滅緣起)說實相法。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生),今則無滅,是寂滅義。」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爾時,維摩大士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不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故一切大乘行者之開悟或證悟者,以根本無分別智相應或證見真如唯識實性,其悟境、修證必須符合佛法經論等後得智之驗證,才是真正大乘明心見性之行者。如六祖法寶壇經中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


此等用以度化眾生,令悟入佛知見之後得無分別智,即完全符合法相唯識宗之要義,即是宣說如來真實義,令證圓滿成就諸法實性、空有不二之真常唯識中道,故「法相唯識宗」又稱為「中道宗」。


 


心性理體,寂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佛性,是一真之中道義,故佛教八宗是入門方便。究竟言,八宗乃是一宗圓覺之一佛宗。經云:「中以不二為義,道以能通為名。」中道即是實相妙理,絕待圓融,離二邊對立離斷常二見,離有無二邊,而臻於不偏不倚之佛地究竟義中道實相。


 


 




 


第三節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故唯識宗主張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即所謂「萬法唯識」;一切境相離識非有,此即所謂「唯識無境」。境,指眾生所緣之外境色、聲、香、味、觸之器界世間,乃是第八識相分,第八識生彼(器界)反緣彼故,如幻如化、似有非真、生住異滅。即「境」是識所變現,故說:「識之所緣(境),唯識所變」。


 


有情身中之肉團心,只是循環系統中壓啣血液的器官,其沒有了別認識的作用,故非心,亦非是識。或有謂:「心既然不是肉團心,那心就是大腦了?」但大腦並不是心(識),如人死了,大腦還在,但是它已喪失功能。譬如有燈管(或電燈泡),有電才會發光,但燈管並不是電,燈管只是物質性的工具,通上電流才會發光;故大腦也只是物質性的工具。如果沒有心(識),它同樣沒有瞭解、分別的認識作用。


 


識究竟是什麼?識是「了別」義。在因位中,識用強故,故說唯識。事實上,識是種子起現行之「功能」(功用和能力)。茲說明如后:


 


一、識不是有質礙性之物質,而是一種功能,例如抬頭見時鐘,此是明「了」;繼而分別時間,是名分「別」。


唯識上,識依功能之不同分為三:心、意、識。謂:「積集義是心,思量義是意,了別義是識。」意即第八識積集諸法種子,生起諸法,名之為;第七識恒審思量,執著自我,名之為;前六識了別各別粗顯之境,名之為


 


以上所述,是法性隨緣流轉,而起能變的功能差別(用),而「法性」(本體-真如是離於名稱、言說的不可思議之諸法實性。唯識之教,是「即用顯體」,其「體」不變,名為「真如」;其「用」隨緣,名為「能變」。「能」則勢力生起,運轉不拘;「變」則生滅如幻之識相,已非實性。唯識立論,謂唯有內識,無有外境,識具有因能變、果能變的功能。


 


二、識的功能,非局限於色身,而周徧於十方法界 。大腦是有質礙性的物質,而識是無質礙性的功能。大腦的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其作用只限於眾生的身體;而眾生的心識原由一精明,化為六和合,目之所見、耳之所聞、乃至於意之所知,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界皆不離眾生心識之中。楞嚴經所謂:當色陰盡後,即可體會心識量同於虛空、周徧法界;受陰盡後,隨時可離開色身,來去自如,因此心識之功用周徧十方法界。


 


三、識為自內種子起現行,而種子起現行必待眾緣。不同的識具不同之功能差別,此功能未起現行時,不稱識而稱「種子」;當種子(潛在功能)起現行時,不稱種子而稱「識」。故種子是潛在功能,識是潛在功能已生之作用。


http://www.inlotus.org/Bigtrue/true02.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空如(麥克斯) 的頭像
    空如(麥克斯)

    tathata的部落格

    空如(麥克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