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檀(20635660) 10:03:43
本章所講的念佛之法,主要是指閉關念佛等能專心念佛之時。平時散心念佛之時因為要同時做事,則不適宜用此法。
藏檀(20635660) 10:05:41
(覺明妙行)菩薩曰:「汝但息想定慮,徐徐念去。要使聲合乎心,心隨乎聲。念久自得諸念澄清,心境絕照,證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須多念,從千至萬,心無間斷,則根器最易成熟。若強之使一,終不一也。」(《西方確指》)
藏檀(20635660) 10:09:01
「徐徐念去」就是不急不躁心平氣和慢慢念下去,口念心聽。平日多念是為專念打基礎。
藏檀(20635660) 10:10:41
「持名貴在一心不亂,無間無雜,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也。但不緩不急,密密持去,使心中佛號歷歷分明。
著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不斷。猶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亂,亦不沉沒,如是持名,可謂事上得一心精進者矣。」
(淨土十祖截流大師《淨土警語》)
藏檀(20635660) 10:14:11
「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十祖的這句話講得很好!指出了我們許多念佛人的誤區,以為念佛念得越多越好,講量不講質,其實這是錯誤的。修行是修心,有口無心念得多,不如用心念得少。祖師所言「心中佛號歷歷分明」正是此意。
我們前面說過念佛是用心念,非口念。切記!切記!
藏檀(20635660) 10:16:13
當然,有時候心情激動而難平靜,或心中雜念很多之時,須快念多念強壓妄心,妄心少了再慢慢念,這樣當然是可以的。
藏檀(20635660) 10:17:20
這也同時說明一個修行人平時凡事看開看淡,慢慢做到心中波瀾不驚是很有必要的。
藏檀(20635660) 10:29:15
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藏檀(20635660) 10:34:30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此如無量壽經中[佛言: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
十方諸佛如來憐念慈悲眾生,眾生是沒辦法知道的。生生世貪戀五欲之樂,早把諸佛菩薩忘到九霄雲外了。
藏檀(20635660) 10:38:20
就象一個貪玩的孩子,外面太精彩了太好玩了,天黑了都不知道回家。「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如果孩子逃掉了,雖然天天憶念也沒有什麼用。
所以眾生如果不知道回頭,無善根,是沒辦法度的。正所謂佛法不度無緣之人。
藏檀(20635660) 10:42:38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有一天孩子玩累了,或在外面受了欺付委屈,終於知道要回家要找母親之時,母子團圓之日就快了。
正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軒(359171073) 10:43:41
欺付---欺負
藏檀(20635660) 10:53:04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如果眾生的心常常想念佛,思念佛,(口念實是心念)那麼要麼在現前,要麼在不久之後,一定會見到佛。
「去佛不遠」——離佛就很近了(因為馬上就可以回家);離成佛也很近了(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藏檀(20635660) 11:00:48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無須借助其他方便,念佛就能夠使我們心開意解,徹見本來。
淨土法門本是方便法門。念佛即是方便,方便中的方便,最方便,極方便。極圓極頓,至簡至易。
藏檀(20635660) 11:07:27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菩薩念佛成就,證無生法忍,現在普度眾生。
念佛之人,十方諸佛歡喜贊嘆護念。大勢至菩薩加持攝受,觀世音菩薩加持攝受,阿彌陀佛加持攝受,乃至諸佛菩薩加持攝受。
藏檀(20635660) 11:12:55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圓通」,以智慧通達真如之道理或實踐。
佛問圓通,我沒有別的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此為第一。
藏檀(20635660) 11:15:58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如果歸結起來就是二十字: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
藏檀(20635660) 11:19:03
當念佛時,要象孩子想念母親一樣,正如母親想念孩子之時。都攝住六根,勿令放逸。淨念相繼不斷,入念佛三昧。
藏檀(20635660) 11:21:42
這即是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眾生的念佛之法。
藏檀(20635660) 11:24:05
淨土十三祖印光大師將楞嚴經的此章列為淨土五經之一。
藏檀(20635660) 11:25:49
印光大師文鈔中時時可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字樣,勸人多是如此勸。
實際上,印光大師本是大勢至菩薩乘願再來。
藏檀(20635660) 11:27:37
所以念佛人想閉關念佛,想證一心不亂或念佛三昧,舍此法何求?
因為此法正是教我們證念佛三昧之法!
藏檀(20635660) 11:29:46
即使不是閉關,在平時有機會用此法攝心念佛,也是極好極好。
藏檀(20635660) 11:31:08
補充: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
————————————
當念佛時,要象孩子想念母親一樣,正如母親想念孩子之時。
我念佛時,佛也在念我!作如是想。
藏檀(20635660) 11:32:39
母子相憶,[不相違遠]。
藏檀(20635660) 11:37:19
有一秘訣,剴(kǎi)切(懇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 (三編?卷一?復明性大師書)
藏檀(20635660) 11:38:12
欲攝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則妄想自漸漸消滅矣。
即默念,也要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自己的耳,聽自己心裡的聲,仍然明明了了。
藏檀(20635660) 11:39:13
楞 嚴經大勢至菩薩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重在聽。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心念,口 念,耳聽,此三根一攝,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污雜妄念,故名淨念。
藏檀(20635660) 11:40:30
淨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淨念相繼。能淨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雲,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淨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 (續編?卷上?復修淨師書)
藏檀(20635660) 11:43:58
「淨念」就是指一句佛號(以前所講心所緣之境)。心中只有佛號,只此一念而無第二念即是「淨念」。一句佛號接一句佛號,綿綿密密而不間斷,即是「淨念相繼」。
藏檀(20635660) 11:45:03
今修念佛法門,當依大勢至菩薩所示,如子憶母之誠心,修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實行。果能死盡偷心,則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或可即得。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視為易易。縱不即得,當亦相去不遠矣。
藏檀(20635660) 11:48:43
(「死盡偷心」,一個人死掉,身子也冷了,死得很徹底,見聞覺知都無,然後悄悄地把「心」偷出來。干什麼呢?念佛!
五根盡失,就這一個心還在念佛——一心念佛!)
藏檀(20635660) 11:49:44
講的就是放下萬緣,一心念佛的意思。
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藏檀(20635660) 11:50:49
都 攝六根,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時無論聲默,常須攝耳諦聽。此乃合返念念自性,與返聞聞自性之二義而兼修者。返聞單屬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則為益大矣。心念 屬意,口念屬舌,耳聽屬耳,眼皮下垂,即見鼻端,則眼鼻二根亦攝。五根既同歸一句佛號,身根焉有不恭敬嚴肅之理乎。故知都攝六根,下手在聽。能都攝六根, 則心識凝靜而不浮散,便名淨念。以六根既攝,雜妄等念潛消故也。
淨念又能常常相繼無或間斷。則念佛三昧,可即得矣。故下曰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此大勢至菩薩,以教化九法界一切眾生者。實三根普被,有利無弊也。果肯依之而修,當必有觀行相似等利益可得也。 (三編?卷二?復張曙蕉居士書八)
藏檀(20635660) 11:53:38
很直白,無須解釋。
藏檀(20635660) 14:56:29
2、隨息念佛法
釋迦惟一(27723756) 14:56:48
無需這麼執著的
藏檀(20635660) 14:58:07
唐飛錫大師《念佛三昧寶王論》:
「按 悲華經雲。阿彌陀佛。昔為轉輪王。名無諍念。七寶千子。悉皆具足。因寶海大臣。為善知識。於寶藏佛所。發菩提心。取於西方極樂淨土。則諸經中知名。諸佛菩 薩聲聞等。皆昔之千子也。其長太子。名不瞬觀世音也。次子名摩尼大勢至也。次子名王眾文殊師利也。次子名能伽奴即金剛智慧光明菩薩。次子名無畏即蓮華尊如 來。次子名庵婆羅即虛空光明菩薩。次子名善臂即師子香菩薩。次子名泯圖即普賢也。次子名蜜蘇即阿閦佛也。」
藏檀(20635660) 15:08:39
悲華經:[善男子。我於往昔過恆河沙等阿僧祇劫。此佛世界名刪提嵐。是時大劫名曰善持。於彼劫中有轉輪聖王名無諍念。主四天下。有一大臣名曰寶海。是梵志種。善知佔相。]
藏檀(20635660) 15:11:46
久遠無始劫以前,有一金輪聖王名無諍念,就是後來的阿彌陀佛,大臣寶海就是後來的本師釋迦牟尼佛。
藏檀(20635660) 15:19:23
大臣寶海梵志之一子出家成佛,就是寶藏如來。寶海梵志,勸王及千子發菩提心,使供養禮拜寶藏佛,已先得成佛之記,後來無諍念王及其千子也皆得成佛之記。
藏檀(20635660) 15:24:38
無諍念王第一太子名曰不眴(注:觀世音菩薩),第二王子名曰尼摩(注:大勢至菩薩),第三王子名曰王眾(注:文殊菩薩),
藏檀(20635660) 15:26:10
第四王子名能加羅(注:普賢佛),第五王子名無所畏(注:蓮花尊佛),第六王子名曰虛空(注:法自在豐王佛),第七王子名曰善臂(注:光明無垢堅香豐王佛),
藏檀(20635660) 15:27:00
第八王子名曰泯圖(注:普賢菩薩),第九王子名曰蜜蘇(注:阿閦佛),第十王子名曰濡心(注:香手菩薩),十一王子名瞢伽奴(注:寶相菩薩)。(後略)
藏檀(20635660) 15:33:37
阿彌陀經中[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阿閦(chu四聲)鞞佛有時譯為阿閦佛,就是無諍念王的九王子蜜蘇。
藏檀(20635660) 15:36:41
寶王論:「蜜蘇王子。一自發心已來。行時步步。心心數法。常念諸佛。今登正覺。生妙樂剎焉。」
藏檀(20635660) 15:37:41
「吾謂經行廣陌。從步幽林。則不異蜜蘇之見。若鳴珂入伏。動佩翰天。肅肅羽儀。駸駸車馬。安得不用心於步步之間哉。今則例之。亦不移於前操矣。」
藏檀(20635660) 15:39:21
「夫含齒戴發。死生交際。未有無出入息焉。又一息不還。即屬後世者。亦誠如所問。
世 上之人。多以寶玉水精金剛菩提木患。為數珠矣。吾則以出入息。為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於息。有大恃怙。安懼於息不還屬後世者哉。余行住坐臥。常用此珠。 縱今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必於夢中。得見彼佛。如鑽燧煙飛火之前相。夢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毫。親蒙授記。則萬無一失也。子宜勉之。」
藏檀(20635660) 15:50:35
這一段話,應該就是「隨息念佛」的由來。
藏檀(20635660) 15:51:49
《念佛三昧寶王論》被九祖藕益大師收為「淨土十要」,是唐朝飛錫大師所著。
藏檀(20635660) 16:02:00
「世上之人。多以寶玉水精金剛菩提木患。為數珠矣。吾則以出入息。為念珠焉。」
世人以種種材質為念珠,而我卻以出入息為念珠。
藏檀(20635660) 16:05:19
「夫含齒戴發。死生交際。未有無出入息焉。又一息不還。即屬後世者。」
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的生命在生死之交那個關鍵的時刻,還是有出入息的。又一息不來,即成後世。所以如果將念佛與出入息結合起來,不是很好嗎?
藏檀(20635660) 16:06:31
不說我們一睜開眼睛就要呼吸,即使睡著了也要呼吸的。呼吸可以說是生命體的最重要的特征與標志之一。
藏檀(20635660) 16:09:34
「稱佛名號。隨之於息。有大恃怙。安懼於息不還屬後世者哉。」
稱名念佛,隨之於出入息,有大依靠。還怕什麼一息不來即成後世呢?
藏檀(20635660) 16:12:16
只要還有命在,就一定有呼吸。只要有呼吸,我就一定在念佛之中。什麼時候呼吸停止了,什麼時候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非常有道理。
藏檀(20635660) 16:15:08
淨土念佛源起於古印度,後在三國時隨無量壽經傳入中國。在二千多年的淨土歷史上,念佛前輩能人倍出,創造了種種殊勝的念佛之法,實是我等現在及未來念佛眾生之福。
藏檀(20635660) 16:27:24
「余行住坐臥。常用此珠。縱令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
藏檀(20635660) 16:30:34
所以由此看,隨息念佛也是一種非常精進的念佛方式,無時不刻都在念佛之中。
藏檀(20635660) 16:35:19
閉關念佛第一方法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上面印光大師講得很清楚了。
這第二種就是隨息念佛。息就是出入息,就是呼吸,隨一呼一息而念佛。
藏檀(20635660) 16:38:46
有的同修由禪宗入淨土,一聽到入出息就比較敏感。是的,觀入出息在禪宗中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小乘佛法中就是修安那般那念。「安那」就是入息,「般那」就是出息。
藏檀(20635660) 16:47:36
天台智者大師所立「六妙門」就是修安那般那念。
一數息門、二隨息門、三止門、四觀門、五還門、六淨門。前三為止(定),後三為觀(慧)。
一數息門,善調身息,數息自一至十,以攝亂心。是為入定之要。故以數息為妙門。二隨門,細心依息,知入知出,謂為隨息。
藏檀(20635660) 16:50:42
借用到淨土念佛,就是當我們吸氣之時,可以加入「阿彌」二字,呼氣時可以加入「陀佛」二字。一呼一吸,就是一句佛號。
藏檀(20635660) 16:54:17
當然也可以吸一字,呼一字,再吸一字,呼一字,這樣一句佛號就要兩個呼吸。
藏檀(20635660) 16:55:06
或者吸不念,只呼氣時念,念二字一字都行。
藏檀(20635660) 16:56:08
因為人的呼吸比較短促,所以以念四字佛號為宜,六字佛號太長不容易掌握控制。
藏檀(20635660) 16:57:56
如果還是不能攝心需要加上「十念計數法」的話,那麼還是以一吸(二字)一呼(二字)念完一句四字佛號為好,這樣方便計數。
藏檀(20635660) 10:21:54
(補充第六章)
「寶 王隨息法門,試用此法,遂覺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湧瀾翻。想久而久之,當必有霧散雲消徹見天日之時。又查文類,聖賢錄,皆錄此一段。因悟慈雲十念,謂籍氣束 心,當本乎此。而蓮宗寶鑑亦載此法。足見古人懸知末世機宜,非此莫入,而預設其法。然古人不多以此教人者,以人根尚利,一發肯心,自得一心。(中略)」
藏檀(20635660) 10:27:28
上段這段話摘錄於印光大師給諦閒法師的書信。
第九章中念佛法中第二種是隨息念佛法,最早見於飛錫大師的《念佛三昧寶王論》。飛錫大師是唐朝人,這個時代是很早的,所以後人對此法多有記載,而他又是根據佛經而來。
藏檀(20635660) 10:29:27
「(光)又謂只此一法,具攝五停心觀。若能隨息念佛,即攝數息念佛二觀。而攝心念佛,染心漸可斷絕,嗔恚必不熾盛,昏散一去,智慧現前,而愚痴可破矣。」
(與諦閒法師書)
藏檀(20635660) 10:33:30
五停心觀就是五種禪觀,為小乘人的修行之法。而隨息念佛具攝五停心觀,可見其法無比殊勝,為印光大師所贊嘆。
藏檀(20635660) 10:38:11
一、不淨觀:對治貪欲(淫欲心)。
二、慈悲觀:對治嗔恚。
三、因緣觀:對治愚痴。
四、念佛觀:對治業障。
五、數息觀:對治散亂心。
藏檀(20635660) 17:04:46
3、十念法(十念計數法)
http://shawchen.blog.163.com/blog/static/55181120114279204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