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瞋是失佛法之根本





11、身語意業不造惡,不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誦得,即此伽陀也)
 
世尊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周利槃陀伽者,根機很鈍,其兄教他讀誦上項偈子,經過三個月之久都背誦不出來,認為不可造就,令其回家,他哭泣不肯去。世尊見到,教他兩句偈,後來他證得羅漢,大開圓解,辯才無礙。世尊說周利槃伽前生是一位三藏法師,會講經說法,但是吝法,教人總要留一手,所以今生得愚痴報。身語意三業不造惡不惱害眾生。正念歡察人生享受五欲六塵與外面境界都是空的,欲屬心法,境屬色法,二皆非實。《心經》與《百法明門論》都講到這個問題。百法中前面九十四種屬有為法,心、心所屬「欲」,色法屬「境」,一切法歸納起來不外心、色二法,亦即此偈中所說的欲、境二字。《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叫我們觀想,為什麼不要造惡,不要惱害有情,因為萬法都是空的。緣生體空,而因果不空,造惡必受惡報。另外還叫我們不要修無益的苦行。小乘人著相修苦行,有時修得很冤枉,大乘則否。但是佛在戒經中常常讚歎苦行,因人肯吃苦,才能斷絕一切貪瞋痴慢,不取奢華享受。生活平淡,可以激發道心。佛教周利槃陀伽兩句偈是:「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生。」教了上一句,下一句又忘了,教了下一句,上一句又忘了。以周尊者之鈍才尚能證到羅漢,我們比他總好一點,若今生不能成就,毋乃太自棄了。
 
12、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有部律)
 
自古以來世間人為了名利,不擇手段,不怕因果,造了許多罪惡,此迷惑顛倒之人所喜愛,真正覺悟的人不要。縱然得到也不要,為避免禍害,成全功德,有利與大家享受,仔細想想道理不難明白。人在世間一切享受夠用就行了,衣服夠穿就行了,吃能吃多少?住房能遮避風雨就行了,不必大廈別墅。在美國我見過很大的住宅,設備豪華,我在裏面坐坐很舒服,喝喝茶,享受享受,但是主人苦了。為收拾房子,操心受累,受很大壓力,所為何來?聰明人應不作糊塗事。
 
13、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智者大師)
 
「色、聲、香、味、觸」是五塵,屬於物質,再加上一個「法」,名為六塵,法屬於知識。眼所見者為色,耳所聞者為聲,鼻所嗅者為香,舌所嚐者為味,身所接觸者為觸。這都是外面的環境,容易迷惑人,令人生起貪瞋痴慢。為了追求物慾享受,使人生起愛著,一愛一執著,毛病就來了。心被境界所轉,即是凡夫。佛在一切經論中。常常提醒我們要修行,行是生活行為,在生活行為中難免發生很多錯誤,修正錯誤的行為謂之修行。五塵都是虛假的,可以受用,不可以愛著。佛菩薩對五欲六塵亦享受,但不執著,沒有愛、取、有,沒有分別執著,永遠在定。
 
符按文內提到法字,法師解釋為知識,甚為恰當。仍恐初機對於法字之含義,究何所指,尚有疑惑,茲略補充之。法字梵語為達磨,乃通於一切之謂,包羅萬象,一切事事物物,不論眼見耳聞,即看不見,聽不到,有形無形,真實虛妄,而為心思所想及者均稱為法。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均包括在內,故又稱一切法。
 
14、瞋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智者大師)
 
佛在《楞嚴經》上講到世間現象比其他經典講的詳細,其他經只講六道,而《楞嚴》講七趣,多一個仙道。七趣經文很長,講地獄道幾乎佔了一半,特別詳細,叫我們小心謹慎,不要墮地獄。瞋恚是地獄道之業因,貪愛是餓鬼道之業因,愚痴是畜生道之業因。佛法是什麼?佛是覺的意思。法是一切萬法,對一切萬法覺而不迷就是佛法。瞋恚心一起來就迷了,覺性就喪失了,故稱失佛法之根本。我這次在聖荷西講經,有人提出學佛總是進進退退問題,這是因為在修學過程中,功夫不夠,沒有得到法喜。古人學佛,最初五年學戒,遵照老師的教誨,依照老師指定的課程用功,第一個階段成就,即能得到法喜。精神飽滿,不易疲倦。俗語說:人逢喜事精神爽。我們看古今大德,修學不疲不厭。吃的是粗茶淡飯,睡眠時間很少,修持不懈,勇猛精進,其精神是由法喜中來的。心裏很想修善行,行善事,但被三毒障礙,不能自主。種種惡口之府藏乃是口業的來源,修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時時刻刻要警惕,回光返照,此之謂覺察,也是禪宗的觀照工夫。
 
15、凡夫學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誹。諦觀少言說,人重德能成,遠眾近靜處,端坐正思惟。但自觀身行,口勿說他短,結舌少論量,默然心柔軟。無知若聾盲,內智懷實寶,頭陀樂閑靜,對修離懈惰。(道宣律師)
 
發心學道,如道業有成,只可自己知道,不必向人家說,說了他未必信,反而生毀謗。他為什麼要謗三寶呢?是你給他的增上緣,將來他墮落三途,你也跑不掉。閻王爺問他,你為什麼毀謗三寶,他說這是某人引我說的,所以你也有份。佛菩薩教化眾生能觀機,如不契機,他不能接受即不說,即無過失。凡夫無觀機能力,最好少說。諦觀是仔細觀察,少說話。遠離熱鬧場所,道力不堅,往往不知不覺即被繁華氣氛污染,使自己退失道心。古人修道多在深山,不但遠離都市,也遠離鄉村,與外面社會完全斷絕,心容易清淨,在今天這個時代很難做到。現在大陸叢林都變成觀光區,想找一個清淨場所已不可能。佛早有預見,他在《法華經》中說,在末法時期要用大乘法度人,不要用小乘法。大乘是開放的,能適應時代潮流,小乘是保守的。
 
「端坐正思惟」這句話不能看呆,六祖大師在《壇經》中講「坐禪」並不是打坐,坐是不動,心不動叫坐,對五欲六塵不動心謂之坐。禪是不著相,外不著相曰禪,內不動心曰坐。所以《華嚴經》鬻香長者在市場中修,在市場中觀賞,樣樣清楚,樣樣不執著,不起心動念。真正修行人最要觀察自己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是否與佛的教誨相應。少批評人,少說是非長短。身口意三業,口業最易犯,往往障礙了自己與大眾的修學。少發議論,心中自然清淨慈悲。「無知」即古人所講的大智若愚,心中有真實的智慧,有覺正淨性德三寶,生活方面不求享受,喜歡悠閑清淨,這叫真正享受。在修持方面,永遠精進不退,懈怠墮落都能離開。


http://zensoul.org/index/ReadNews.asp?NewsID=399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空如(麥克斯) 的頭像
    空如(麥克斯)

    tathata的部落格

    空如(麥克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