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自慚愧
41、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一味痴呆,深自慚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蕅益大師)
無我,誰有能;無人,誰有過。如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看見別人有過失即有人我之相,四相具足,即非菩薩。雖然受了菩薩戒,而仍有我人等相就不是菩薩。戒可以重受,皈依只有一次。皈依是皈依三寶而不是皈依某一位法師,不要搞人情佛事。真正修行人的態度是如痴如呆。我們比古代大德比不上,即民初的先賢也比不上,自以為聰明是劣智,自以為了不起而看不起別人是修道人的大忌。先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工夫才能有進步。等覺菩薩還時時刻刻檢點自己的過失,何況我們凡夫,毛病習氣太多太多了。印光大師勸初機學者念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感應篇,無非是叫人先找自己的毛病。天天閱讀這些書,考量心裡有沒有骯髒的東西,有則改之。若是天天吃飽了飯混日子,光陰空過,太可惜了。
42、籬菊數莖隨上下,無心整理任他黃,後先不與時花競,自吐霜中一段香。(誦帚襌師)
菊花不與時花爭奇鬥艷,比作修道人道業成就,即自吐霜中一段香,與人無爭,於世無求,真正可以作到。修道人目標只有一個,求生淨土,其他均非所要,自然有一段清香。
43、從今以後,願遯世不見知而不悔,作一齋公齋婆,向廚房灶下安隱過日,今生不敢復作度人妄想(彭二林)
彭二林即彭際清居士,他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貴族出身,念佛往生。以上一段話即老實念佛的註解。古時有才幹有德能之人,不作官,隱居度日,後世為他立傳。我最初讀到歷史中的隱士傳,深覺困惑,認為這些人對社會國家沒有什麼貢獻,為其立傳有何意義?後來學佛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現身說法,與人無爭。如每人都不爭不求,則社會必然太平。有能力爭而不爭,有能力求而不求,隱士們真能作到,所以後世為其立傳,實有深長意義。彭居士說今生不敢復作度人妄想,他一生著書立說,度人無量,而心中若無其事。《金剛經》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度無度相,彭居士已作到了。學淨土者只准心中存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別的什麼都沒有。
44、幸賴善緣得聞法要,此千生萬劫轉凡成聖之時。尚復徘徊歧路,乍前乍卻,則更歷千生萬劫,亦如是而止耳!況輾轉淪陷,更有不可知者哉?(彭二林)
彭居士熟讀《華嚴》,著有《華嚴念佛三昧論》,把《華嚴》的修行方法統統歸到念佛,可以說把經念通了。他又說:《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這種深入觀察,確實證得華嚴三昧,泛泛者說不出來。念佛法門是一切法門最精要的,得到這個法門,一生決定能成就。若信心不足,還想學其他法門,對世間事興趣還很濃,再過千生萬劫也就這樣輪轉六道,不知道淪陷到什麼地步。
45、輪轉生死中,無須臾少息,猶復熙熙如登春臺,曾不知佛與菩薩為之痛心而慘目也。(彭二林)
在六道生死中沒有一刻鐘休息,實在可怕。佛說法四十九年也不過是教我們覺悟,歷代祖師大德苦口婆心教導我們也無非要喚醍我們而已。而我們麻木不仁,仍然在這個世界中熙熙攘攘的唯名利是求,還覺得滿有逸趣,佛菩薩豈有不痛心之理。
46、汝信心頗深,但好張羅及好遊、好結交,實為修行一大障,祈沈潛杜默,則其益無量。戒之!(印光大師)
信心頗深,是好現象,此生脫離輪迴往生淨土的好因緣。但有障礙,障礙即好張羅,好遊玩,好交朋友,這是修行的大忌。把不必要的應酬統統放棄,喜歡場面,喜歡形式熱鬧,於實際修行沒有好處,應引以為戒。
47、汝是何等根機,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紛擾,久則或致失心。(印光大師)
弘一大師把這些條文作為自己的警愓,我們是什麼根機還要想作大通家。我們只有作個齋公齋婆,一心念佛,徹底放下才是正道。我們比弘一大師他們差遠了,還要博學多聞嗎?
48、當主敬存誠,於二六時中,不使有一念虛浮怠忽之相,及與世人酬酢,唯以忠恕為懷,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自無從而起。(印光大師)
主敬,一切恭敬。存誠,以真誠之心,恭敬之心,處世待人接物。別人對我刻薄寡恩,我對他要誠敬。我學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與世俗人一般見識,處處吃虧無妨礙,一切不要計較,遭人家污辱毀謗,也歡歡喜喜,業障才能消掉,絕無虛浮怠忽之相。與世人往來存忠恕之心,不計較他人過失。
49、直須將一個死字掛到額顱上。(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的佛堂陳設非常簡單,只有一尊佛像,上面掛一個大死字,真是一心向道,常常念到「死」,大師《文鈔》中死字下原註云:此字好得很。
50、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淨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為豎如拔出者。當知此人,此過去宿命已作佛道來也。(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依迦才淨土論引文)
此文是由《無量壽經》摘錄出來的,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是綜合其他各種版本會集的,其文曰:「若有眾生得聞佛聲,慈心清淨,踴躍歡喜,衣毛為起或淚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佛在《彌陀經》中指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有人一聽到這個法門就心生歡喜,或者有經過了許多挫折因緣之後才信受奉行,總之皆是善根成熟的現象。弘一大師慶幸自己善根因緣成熟,也叫我們知道自己在過去生中有深厚的善根,現在一定冥冥中得到佛菩薩的加持,應珍惜此希有的機緣。
http://zensoul.org/index/ReadNews.asp?NewsID=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