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八識,比如電腦中可讀寫的儲存設備,如硬碟等。其所藏種子,猶如硬碟裡的資料。

以一部電腦來比喻一個人的生命,故不同的電腦,即代表不同個體的眾生。首先講到第八識,其猶如電腦中可讀寫的儲存設備,如硬碟等。前 既說到:第八識有廣義的和狹義的不同。廣義的,乃指萬法,故一切世間現象都已包括在其中。然這裡所講的第八識,且不是最廣義的。既以電腦比喻一位眾生,則 在硬碟裡的資料,頂多是種子識。至於我愛執藏識,電腦跟它相關的配備,都可以稱為「我愛執藏識」。

所謂種子,就是眾生身口意三業所作的,都會在第八識裡留下印象,或者會變成一種潛伏的力量,而這力量會影響到未來的生命現象。故在唯識學裡,乃把這些儲存在第八識裡的印象.或潛藏的力量,而稱為種子。於是第八識的種子,乃對應於硬碟裡的檔案。這是簡單講第八識。

第七識,則如WINDOWS等作業系統。作業系統雖亦是硬碟中之資料,但電腦中一切作業,皆少不得也。又電腦開機之時,作業系統隨即載入;待關機前,作業系統才離開。

下面再講末那識,也就是佛法所謂的我執。關於第七識相當於電腦的那一部份呢?我想了又想,終於覺得它比較像作業系統。電腦不管是最初的DOS系統,或後來的WINDOWS 3.1、WINDOWS 95、WINDOWS 98等,都稱為「作業系統」。

這作業系統,雖也是安裝在硬碟裡的資料。然而電腦中的一切作業,不管是開啟檔案、編輯檔案,以及儲存檔案,都是透過作業系統去完成的。這種情況就像末那識,雖也是第八識種子中的一部份,但卻有特殊的功能─從我執而造業。

以眾生的一切造作,不管是身行、口行和意行,都是從末那識去造作的。故末那識,乃可稱之為「造業系統」。而WINDOWS等,亦名為「作業系統」。名稱如此對應,這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呢?

如電腦於開機後,作業系統必先載入。故不管你隨後用什麼軟體:文書、簡報、影像、繪圖等,我們可以在很多軟體間切換;但總在作業系統的掌控中。這一直到要關機了,作業系統才會離開。

故就個人的生命期而言,開機乃喻生命的開始,而關機則為生命的終結。故於生死之間,末那識都在運作中,所謂「既恆又審」。前已講到, 「去後來先作主公」的,其實不是種子識。因為硬碟裡的資料,乃都是被動的─被作業系統所動。甚至有時候,兩部電腦的資料要交流,也是透過作業系統而去操 作、完成的。所以「去後來先作主公」者,乃是作業系統的末那識也。

第六識,則為於顯示器裡,開啟、編輯、儲存檔案。開啟檔案,乃種子起現行;而儲存檔案,則現行熏種子。

又開啟檔案中,開啟舊檔,為「本有種子」。開新檔案,乃「新熏種子」。

下面再論第六識,也就是現識。此於電腦中,我乃喻為顯示器,也就是所謂的Monitor。為什麼呢?因為硬碟裡的檔案、資料,除非透過顯示器,否則就沒辦法顯示出來。甚至從開啟檔案、編輯檔案,以及最後的儲存檔案,也都得透過顯示器才能操作的。

所以第六識就像顯示器一般,第八識裡的種子,除非透過第六識,是沒辦法現行的。而感受、思惟、抉擇、記憶等,也都是因第六識才有作用。所以第六識,又稱為現識、分別識。這名字與顯示器,卻也相當雷同。

用電腦,不管是用什麼軟體,都得操作:開啟檔案和儲存檔案。這比之於種子識,開啟檔案乃如種子起現行;而儲存檔案,卻如現行再熏習成種子。當然開啟檔案,是指開啟舊檔而言,故喻之為:種子起現行。

然而電腦於開啟檔案時,乃有開啟舊檔和開新檔案的區別。而這在唯識學上,也說到有「本有種子」跟「新熏種子」的差別。

最初唯識學之所以區分「本有種子」與「新熏種子」的差異,乃是為了解決「眾生如何能從雜染而變清淨?」的問題。既眾生一向就是無明雜 染,則難以從雜染中而熏習成清淨的種子。故有些論師乃認為:應存在「本有」的清淨種子。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上次已經說過:雜染與清淨,乃非完全對立的;故 不需要建立本有清淨的種子,才能熏習佛法的智慧。

可是既電腦有「開啟舊檔」和「開新檔案」的區別,則何妨以開啟舊檔,比喻為「本有種子」呢?故「本有」者,非無始以來就存在也。以舊檔者,只要在操作前已儲存於硬碟之內者,都是舊檔也。

其次,若是「開啟新檔」,則喻為「新熏種子」也。於是本有種子跟新熏種子,便沒有絕對的區隔了;因為這次的「開啟新檔」,若到下次就變成「開啟舊檔」了。這新舊之間,也只是暫時的假名罷了。

前五識,為電腦的輸入.輸出設備。如鍵盤、滑鼠、掃描器、影像捕捉卡、數位相機、數據機及印表機等。

何以謂:前五識乃類似於電腦中,輸入和輸出的設備呢?以眼根,乃是從外面輸入影像資料者;而耳根,為從外面輸入音訊資料者;至於鼻舌身等亦皆然,可輸入不同類型的檔案。也就是透過五官,故能把外界的資訊,輸入阿賴耶識中。

然前五識不只能輸入,而且能輸出。以能輸出故,眾生因以造業。在電腦中的輸出設備,最常用的首推印表機,其次如投影機.喇叭,及數據機等。而眾生造業,雖有身.口.意三業,但意業乃第六識所為。故前五識所造,唯身業和口業爾。

前五識之不離第六識者,以一切輸入.輸出皆必透過顯示器才能操作也。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前五識是依存於第六識,才能有作用的。就電腦的比喻:乃為不管是那一種輸入或輸出的設備,其必透過顯示器,才能去操作也。而顯示器,其實又是從作業系統去操作的。所以作業系統,才是最內在的掌控者。

從前五識所輸入的資料,先搜索比對硬碟中的檔案。若有相關舊檔案,則以開啟舊檔而重新編輯也。反之,則開啟新檔也。比如見某人,若為舊識者,則以開啟舊檔而重新編輯、再儲存也。若全然未有相關資料,則為新認識者;乃以開啟新檔而重新輸入。

下面我們再說明:檔案開啟的問題。既前五識,乃能從外部輸入資料。於是這些資料,是要用開啟舊檔的方式去處理?還是用開新檔案的方式去處理呢?

首先要搜尋比對:看現在所要輸入的資料,在硬碟裡是不是已有舊檔案了;若在硬碟裡有相關的舊檔案,則以開啟舊檔的方式,而重新編輯─把舊的印象再加上新的資料,然後再儲存起來。反之,若現在所欲輸入的資料,在硬碟裡完全沒有相關的檔案;則以開啟新檔而編輯儲存之也。

比如說我們見到一個人,一看原早就認識了,為什麼知道:是早就認識的呢?因為他的長相、他的聲音,早記憶在心田裡。故一核對,就知道 他是某某人。是張三,就把張三的檔案開啟出來。是李四,就把李四的檔案開啟出來。若張三,認識已久,則他的檔案就很大。如李四,乃最近才認識的,於是李四 的檔案就比較小。

既把舊檔案開啟後,則再加上新的資料:張三好像生病了,所以心情不太好等。更把這些資料加以輸入、重新編輯,而再儲存成張三的新檔案。

若舊識者,已太久未連絡,故檔案搜索不得,乃重新建檔,而為新認識者。然或那天,卻猛然想起,原早就認識了;故將新舊兩檔案合併為一。

反過來說,如看到一個人,檔案搜索了老半天,卻沒有任何印象。沒有任何印象,大概就是新認識的吧!於是我們就重頭輸入:他是什麼名字?從那裡來?長相怎樣?談吐如何?一大堆資料著手去輸入.編輯。

不只人是這個樣子,當我們看到一朵花時,也會去回想:這是什麼花呢?是茉莉花?還是文心蘭?如果記憶中完全沒有印象,乃不認識者。於是就去問別人:這是什麼花呢?問清楚了,再於「花」的子目錄下,建立另一個新的檔案。

或許有一種情況,有個人其實是已認識了。但是為太久沒有連絡了,不只沒有連絡,更從來不去想他。所以現在突然看到了,想都想不起來他 是誰!於是既舊檔案搜索不得,故只好建立新的檔案,而把他當作新認識者。然有一天,卻突然想起來:耶!這個人原早就認識了。於是乃把新舊的檔案,合併為 一。

軟體的操作,必有相當的硬體作基礎。身體氣脈,即是心識之硬體也。

電腦主要是用來做檔案的,所以基本上是以軟體為主。但是不管用什麼軟體,都必須有相當的硬體作基礎。

若就生命體而言,軟體即喻指我們的精神,也就是心識也。而硬體則喻指我們的身體。身不離心、心不離身,這是我再三強調的。而在粗重的身體與細緻的心識間,乃有氣脈,用以傳輸和操作。氣脈若在電腦中,即相當於許許多多的電子電路也。

電腦的升級,有軟體的升級和硬體的升級。軟體的升級分三:a作業系統的更新。b安裝新的程式。c舊程式的更版。

作業系統的更新,猶如悟性的提昇,故新的作業系統必然既更方便迅捷,也更周遍涵容。安裝新的程式,猶如生命廣度的增加。至於舊程式的更版,只是細度的增加爾。

用電腦的人都知道,電腦過一段時間後,就要升級。而升級,可分為軟體的升級與硬體的升級。

首先講軟體的升級。就我所知:軟體的升級,可分作三個等級:第一是作業系統的更新。比如從DOS的作業系統,到WINDOWS 3.1, WINDOWS 95.WINDOWS 98等。大致而言,新的作業系統都既更簡單方便,也更周遍涵容。亦即既操作比以前更容易,也功能比以前更高明。故作業系統的更新,乃相當於悟性的提昇。

為什麼把作業系統的更新,比喻為悟性的提昇呢?因為既前面把作業系統比喻為眾生的我執。故如我執很堅固者,他的包容性一定很小,乃常 會跟很多人起衝突的。而經修行後,既在理論上了解,也在體驗上契入,故使我執慢慢淡化了,使心量慢慢打開了。這時,再處理任何人事,一定更得心應手。所以 乃對應於作業系統的更新也。

第二是安裝新的程式。比如我本來只有文書軟體,而現在再安裝簡報軟體、繪圖軟體、翻譯軟體等。安裝新的程式,乃對應於生命廣度的拓 延。譬如以前沒有接觸過藝術,而現在觸及藝術了;以前沒有深入醫學,而現在深入醫學了。生命廣度的拓延,即使不是質的昇級,但還算是量的昇級吧!

第三舊程式的更版。比如文書軟體的從Word 5.0昇級成Word 7.0,從Word 7.0,昇級成Office 2000。版本既愈來愈新,也算是另一種昇級吧!然而以這種昇級,只是局部性的功能增強,所以只能對應於生命細度的精緻也。

所以必生命的高度、廣度和細度,都提昇了,才是全方位的生命也。

通常軟體的昇級,必對應於硬體的提昇:比如硬碟的擴大、CPU的加快和記憶體的增加等,才有卓效。故修心證悟,亦必對應有身體氣脈的改變才是。

就電腦而言,通常軟體的昇級都必對應有硬體的昇級,才更有效;尤其以作業系統的更新為然。比如雖從Win3.1昇級成Win98,可 是你卻還用原來的Pentium100,或記憶體只有16MB。這樣雖軟體昇級了,卻未必能用得更方便也。所以不管是CPU的加快、硬碟的擴大、記憶體的 增加。總之,必硬體也一起昇級,才真有效。

就傳統的佛法而言,乃都把修行定義在「心性的提昇」,這當然是最重要的。然而在心性提昇的當下,也應該對應有身體.氣脈的改變才是。雖這一部份傳統的佛法乃講得比較少,但就理論而言,應如此才合理。

所以一個人真修行成就了,也能具足六神通。而六神通者,當不只是心性的提昇,也必包括身體.氣脈的改變。否則神足通如何能升天入地、穿牆走壁呢?

以上,乃以電腦的比喻而說明八識間的關係。

以下再用氣脈的一些現象,來說明業識間的關係。當然有禪修經驗者,對有關氣脈的覺受,會比較熟悉。而從未禪坐的人,卻只能依文會義而已!

人腦的硬碟,不只是大腦的腦細胞而已!其乃包括與大腦銜接之一切氣脈。故人的記憶,乃潛藏於中。人的作業系統,乃氣脈中之拙火者。

前既將第八識比喻為硬碟,故一般人很容易聯想到人身體中的大腦。因為大腦裡有很多腦細胞,故像硬碟一般,可儲存很多記憶。當然大腦是硬碟的一部份;但卻非硬碟只限於大腦而已。

從我個人打坐的覺受中,我認為:與大腦銜接之一切氣脈,皆是硬碟的範疇。事實上,所有的氣脈都會跟大腦銜接的;只是或為直接銜接,或為間接銜接的差別爾。

為何跟大腦銜接的一切氣脈,也有記憶的成份呢?這在下面,會講得比較明確。但所謂「記憶」,有的只記在潛意識裡;雖然回想不起來,但卻會對我們的未來,產生很大的影響力。這就像在電腦中,有些檔案雖無法去開啟,可是還有它的作用。

以前已說過:氣脈有深淺的不同,我們大致可把它分作五個層次:或名為五臟─心、肺、脾、肝、腎。或稱為五蘊─色、受、想、行、識。總之,是有深淺漸次的差別。

前既曰:作業系統其實還是硬碟的一部分。故我執的末那識,也是氣脈中的一部份。若以層次而分,乃屬第四層次之行蘊也。而這行蘊的氣脈,乃被瑜伽者,稱為拙火。

拙火之氣,雖全身皆有。但既非均佈於全身中,也非集中於某處。

這拙火,就世間人來看,也算是一種特殊的能源。然這能源,雖全身都有;但既非均勻分佈於全身中,也非集中於某特定處。為什麼這樣呢?

或隨時間的循行,而疏密不同;或因作意的導引,而厚重不均。隨時間的循行,如白天氣在頭手四肢,故耳聰目明,反應靈敏。夜晚氣歸腑臟,故目不明、耳不聰,反應遲鈍;甚至昏睡無夢,一切無知。

因為這拙火,乃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遷移。比如白天,為我們的眼睛須要看、耳朵須要聽、手腳須要動、腦筋須要想;所以氣乃運作於頭手四肢。而晚上因為休息了,所以氣又慢慢回歸五臟六腑。因此白天跟晚上是不一樣的,且於日夜中形成一種循環。

所以為何到了晚上,就眼皮沈重呢?因為我們的氣,已從頭下降而欲歸回五臟去了。於是當經過眼皮時,就推它下垂;由是沈重而得睡覺去 也,這是一天之中的變化。而於四季中,夏天的氣比較浮,冬天的氣比較沉。如在一生中,年輕氣盛,年老氣衰,也是有差別的。以上乃謂:隨時間的循行,而疏密 不同。

其次,如我現在把注意力集中在頭部,氣則往頭部集中。反之,將注意力放在腳底,氣乃往腳下集中。此乃謂:因作意的導引,而厚重不均。而所謂集中,也不是完全集中,而是有的部分較多,有的部分較少。它還應全身都有,否則,那個部位就會麻木不仁,甚至生病、死亡。

若人生病時,氣則集中於患處,故人亦如夜半欲眠時,混沌倦怠,無精打采。嚴重時,目不能視,耳不能聽。

其實在我們身體中,本就有一種控制系統:故頭腦要想,氣便集中於腦;腳欲走路,氣便集中於腳。當然這是就健康者而言。反之,如一個人 生病了。生病就醫學來診斷,當會有千百種以上的原因。但是就氣脈而言,生病就是為那部位氣脈不通。於是以氣脈不通故,它正常的功能失效了。以正常的功能失 效了,我們才說它病了。

身體若病了,這時本有的控制系統,就會指揮將大部份的氣,往這兒集中。集中作麼?期以將不通的部位,再打通。尤其若患病處,是一個很重要的部位。所謂很重要的部位,就是不立刻通,便會有生命的危險。

這時本有的控制系統,乃糾集大軍,全力反攻。於是以氣多集中患處故,手腳都不想動,眼睛也不想看,一副混沌倦怠、無精打采的樣子。其實無精打采、混沌倦怠,就是叫他好好休息爾。而於休息時,才更方便糾集大軍,全力反攻。

所以一個正常的人,雖生了小病,其實不用急著去看醫生。只要放鬆、休息,我們的免疫系統,便能自動調整過來。反之,不能放鬆,胡思亂想,氣便無法集中。甚至急著求醫,東奔西走,反消耗更多的氣力。病不惡化,才怪哩!

如果病得很嚴重了,再不打通就要死掉了;於是本有的控制系統,乃把大部份的氣,全集中於患處。務必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它打通。所以這時眼睛不看沒關係,耳朵不聽也沒關係。如果再不通,就要死掉了;則眼睛還有什麼好看的,耳朵還有什麼好聽的?

故如一個人病到目不能視、耳不能聽,即是非常危險矣!因為如果還打不通,便非死不可也。

如人專心觀視時,以氣集中於眼目故,耳鼻等功能乃為減卻也。同理,若專心於聽,眼鼻等功能亦減卻也。

我們再來分析五官的作用。如一個人正專心於看時,因氣多集中在眼睛;為耳朵與鼻子的氣乃被挪用了。於是耳朵跟鼻子的功能,就為之減 卻。由是而言:心是一?還是五呢?如果氣平均分佈在五官中,則既眼可以看,也耳可以聽;只是既看不那麼清楚,也聽不那麼仔細。相反地,欲專心於聽,故把氣 集中在耳根裡;這時雖聽覺靈敏了,可是其餘感官的功能,卻為之減卻。

所以有的人雖眼睛瞎了,可是他的聽覺或其他感官,卻會因眼睛看不到而變得更敏銳。這也算是另一種補償吧!

若聲音太吵而不欲聽時,乃可將意專注腳下,導氣下行,聲音當為之減弱也。

以上,如已對氣脈跟感官的關係,比較了解了!則碰到聲音很吵而心煩時,該怎麼辦呢?若你覺得吵,故心更著「意」於此,當然就更吵爾。如相反地,我們乃把注意力移到腳下;於是為導氣下行故,聽覺就不那麼敏銳。

現代有很多人一面看電視,一面吃飯,其實這是不健康的。因為吃飯時,消化器官正忙碌,故應使氣下降,而幫助消化也。反之,如還要看電視.聽音樂,這氣就上下忙亂而捉襟見肘也。

也有很多人因為緊張,所以於用餐時,猶不能放鬆。以不能放鬆故,氣無法下降到腸胃裡。於是時間既久,乃成腸胃病。台語中有俗諺曰「呷飯,皇帝大」,就是指於用餐時,須將一切都放下也。

氣行於脈中,如磁頭沿著磁帶走,故將讀出蘊於脈中之檔案。若氣行於常脈中,以行之較順故,妄念不多。若脈崎嶇阻塞,則妄念乃多。

下面,我們即來解釋:何以與大腦銜接之一切氣脈,皆是硬碟的範疇?

以氣行於脈中,其猶如磁頭沿著磁帶而移動,故將讀出蘊於脈中之記憶。這種情況又如舊式的唱片,在唱機中有一支唱針,此針若沿著唱片的溝紋持行,則錄於唱片中的聲波,就被解讀出來了。我們的氣沿著脈走,即像唱針沿著音軌走,故能解讀出過去所錄進去的檔案。

我們知道唱片裡的聲音是怎麼被錄進去的呢?從溝紋裡的深淺、彎曲、寬窄等種種變化中,去錄進聲音的。同理,眾生亦從氣脈的粗細.彎折.直曲而錄進各種情緒.思惟.印象等。

以一般人的脈,都不可能像高速公路這麼平直.寬暢。所以氣行其中,蘊於脈中的檔案,乃被一一解讀出來。從這個角度來看,於禪坐時打妄想,倒是頂正常的。除非他的脈,已經一次又一次的清除;故愈來愈寬暢平直,而無妄念可打矣!

有些人於禪修時,乃用守竅法門,即把注意力集中在某處,尤其是身體中的一個部位。這時,以氣不行故,妄想不會現行;然氣若不行,又難免變成昏沉.無記也。守竅法門,我認為是有礙健康的。

脈的平直.寬暢與否?既與身體的健康有關,也與情緒的穩定.甚至神智的清明.反應的靈敏,有相當大的影響。故禪坐者,既練心又調脈,身心皆得其所也。

氣若閉塞於某處,則昏沈無記也。如雖梗塞於某處,而氣乃旁溢;斯則昏沈兼散亂也。

於禪坐時,若氣閉塞於某處,則昏沉、無記也。為何氣會閉塞於某處呢?乃為彼處有結,故氣通不過去也。於是就像高速公路塞車一般,一大堆車子停在那邊.動彈不得,故很多人便不免昏沉了。

故我建議:若為氣閉塞於某處而昏沉無記,則不應下座。因下座的話,氣就散掉了;雖不再閉塞於那裡,但脈結乃未消除。應繼續禪坐,直坐到脈通為止。若脈通了,人便清醒過來。甚至也不要於脈初通時即下座,最好再待半小時左右,等其更平順了,再下座。

有時候,雖大部份的氣皆閉塞於某處。但還有少許的氣,從旁橫溢。這種情況又像高速公路雖塞車,但有些靈俐的人,就先從交流道轉下,抄小路,而待下一個交流道再轉上來。然既小路,當不可能行駛很多車輛。所以思路,是不會很清楚的。於是此乃昏沉而兼散亂也。

因此就一般人而言,於禪坐時,昏沉跟散亂都是正常的。只要我們繼續坐,坐到氣足脈通,情況就能改善。不需要因昏沉、散亂了,便覺得功夫退失了而氣餒。以若不繼續用功,脈唯阻塞得更嚴重。

如氣積於上,則瞋慢妄念,自較多也。反之,氣積於下,貪淫妄念,竟較多也。故不同部位的脈處,寧存有不同類型之檔案乎?

在我的禪坐經驗裡,有時候因頭部的脈不通,所以氣乃積在那兒。於是此時的瞋心與慢心,乃比過去更強烈。有時候為小腹或陰部以下的脈不 通,故氣就積在那裡。於是此時的貪心與淫念,自較往昔誇張。這時,該怎麼辦呢?不必慌,覺則無咎。唯繼續坐,坐到脈通了,一切妄想雜念即似春夢了無痕已。

所以從這些現象來審思,乃更能體會到:眾生是無我的。因為真正控制者,乃非我也;而是很多與身心相關的緣起。而在緣起離奇的交會中,一切現象與覺受,寧非如夢如幻也。

既氣積於上,就會有瞋心、慢心的現行。氣積於下,會有貪欲、淫念的現行。則不同部位的脈結,乃存有不同類型的檔案也。所以我認為:一切與大腦相關的氣脈,都是業識的範疇;且不同部位的脈結,還儲存著不同子目錄的檔案。

一般人的脈,皆是淺表之脈,較順通。隱裡之脈,較難調。然而淺表之脈,雖較易通,但不穩定,容易受情境之干擾。深隱之脈,雖較難通,但較穩定。

以全身的氣脈,既有比較淺顯的,也有比較深隱的。淺顯者如神經之脈,而神經之脈乃可用意識去控制、導引也。深隱之脈,如內分泌之脈也。

比較淺顯的脈,就禪坐的功夫而言,乃較容易疏通;可是卻不穩定,故很容易受到情境的干擾。境就是外境,比如眼所見色,耳所聞聲。而情,就是內在的情緒。如果生氣了,氣往上衝;高興了,氣往下沈。所以情緒一變化,脈就跟著糾纏了。

很多人在打坐的過程中,自以為他的脈通了,他可以導引控制了。其實能導引控制的脈,只是淺脈爾。故如溺於在淺脈裡作功夫,更深沈的脈就不容易打通也。

如何才能更打通深沈的脈呢?唯內攝的功夫爾。深隱的脈雖較難通,但如打通之後,便很穩定。故可不受意識的控制、不受情緒的影響。所以一個人經修行禪坐而將脈調通,則既情緒會比較穩定,心智也會更加開明。總之,身跟心是相輔相成的。

修行者從明心而調氣,從調氣而通脈。心如人,氣如馬,脈如道。從明心而調氣者,乃以人來指揮馬走。而人如何指揮呢?乃須要有心中的藍圖。而明理者,即標示此藍圖也。

雖然我也重視氣脈的通塞,但卻非認定:修行須從調脈去著手。甚至也不同意,道家所強調的「性命雙修」。

因為身心雖互為影響,但心是本,身為標。以得本者,標必從之。得標者,本未必得。這種情況就像電腦中,乃是以軟體來控制硬體,而非硬體可控制軟體。故心識的變化,雖很微細;可是身體氣脈,卻受其左右。所以一個真具智慧者,乃必從心去著手。

心當怎麼去著手呢?乃從「明心」去著手。於是心既明,則氣隨調。氣隨調氣,則脈亦通。故是最直截了當的,但這也須對上根者才有效。一般人要直接明心,恐怕還不容易。

為什麼說:心既明,則氣隨調呢?這我們乃作一種比喻:心像一個人,氣似一匹馬,而脈乃道路也。所以從明心而調氣者,就是用人來指揮馬,使行之於我所抉擇的道路中─不是它既有的道路,這是我再三強調的。這道路乃根據修行的需要,故無路可使有路,小路可變大路。

然道路究竟該如何規劃?這乃牽涉到我們心中的藍圖。而藍圖怎麼畫呢?從所悟的理,自然就會呈現出道路的藍圖。事實上,所謂藍圖卻不必像建築藍圖一般,得畫那麼詳細。就修行而言,只要確定大方向及鎖定目標,便可矣!

然大方向是什麼呢?就《楞嚴經》的宗旨而言,是見性而不著相的方向。從覺悟妙淨明心而趨向自在與圓滿也。我們得時時刻刻,把方向瞄準好;而來指揮這匹馬走,最後終於能到達所預期的目標。相反地,如遷就舊路;則舊路與覺悟,卻南轅北轍也。

既依需要而去開路,所以脈不是固定的,更不因循舊有的。它將會隨著我們修行的成就,而不斷地進化也。

然而有的馬太慓悍了,竟不顧人的指揮─業障深重。從調身而調氣,從調氣而調心。

如果一個人心中沒有藍圖,卻被這匹馬帶著四處亂走,走的唯舊路;而舊路,即生死之路爾。有時候,我們雖也想指揮這匹馬走,結果馬太慓悍了,竟不顧人的指揮!為什麼呢?為過去的業障、習氣太重。「習氣」,還果真是一股氣哩!於是既習氣衝動,便阻礙了正氣的流行。

故業障深重者,欲直接從明心去調氣,卻不容易。所以反要倒過來:先從調身而來調氣;待氣調後,再來調心。

簡言之:理通則心平,心平則意寧;意寧則氣直,氣直則脈通。脈通則體泰─卷舒自在.任運無礙也。

最後,我們用一個偈頌,來標示修行的大原則。首先「理通則心平」,如果我們對於「本來清淨」的道理,能完全體證的話;則所見諸法,都是平等而清淨的。這時,我們的心還會不平嗎?

其次,「心平則意寧」:心既已平了,意才能寧。寧乃是不造作.不取捨。既一切都是平等而清淨的,那還有什麼可造作、取捨的?於是心乃唯安於當下爾。

「意寧則氣直」:這時,我們的意向就很單純而已。所謂「安於當下」卻非不動也,而是只順著理路去走。所謂「理直氣壯」,既理路單純,則瓜葛不生,故正氣浩然也。

「氣直則脈通,脈通則體泰」:氣既直又壯,故脈乃很容易疏通。而脈既疏通,則身體就自然能健康、靈敏、通泰。消極的是沒有病,而積極的是能發揮更強的功能:卷舒自在,任運無礙。

現代很多人都注重身體的保養,然身體當如何保養呢?從理通.心平去著手吧!佛法何以說:病都是業障?既從理不通、心不平而生病,當然就是業障了!

問:意云何不寧?答:有動向.有取捨,故不寧也。故修行之要,乃絕意而已!這也就是《楞嚴經》所謂的「捨識用根」。
http://www.geo.twmail.org/guoyu/lyxc-04.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空如(麥克斯) 的頭像
    空如(麥克斯)

    tathata的部落格

    空如(麥克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