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繼續講:「八識表解」。本來這題目不屬於《楞嚴經》的範圍,然既說到妄識的問題,且我前一陣子又看了一些唯識的經論,所以順便也把八識,作一番整理。當然整理的結果,還是會跟傳統的說法有些不一樣。

所以如果你對唯識學根本沒興趣,或者毫無基礎;則這一章便可直接略過去,這不會影響到下面的章節。反之,你對唯識學還有興趣,甚至乃有一些基礎;則再來研習本章,便感受非凡矣!

對於八識的問題,我們且看下面的圖表:這圖表乃從識、見分、相分,這一直細分下來。所以各位聽課的時候,雖一方面要聽解說;然更重要的,是時時刻刻要對照這圖表。事實上,今天這堂課,乃為解釋這個圖表是怎麼畫的?所以稱為「八識表解」。

八識圖表

萬法唯識者,萬法皆依識的作用而得顯現;故外境既非實有,亦非烏有。

首先講唯識的主題:境非實有。為何外境不是實有的呢?因為萬法唯識,一切外境都得經由識的分別作用,才能顯現;既外境不能單獨存在,所以乃非實有也。

很多人都把外境當作客觀存在的,事實上根本不可能有客觀的存在。因為外境,既需透過我們的感官,去觀察觸受;又得透過我們的知識.經驗去詮釋判斷。因此所認知的外境,都已夾雜了業識的成份。因此一朵花,甲看到的和乙看到的,乃不一樣。

現代人以為用「科學儀器」去觀測,便是客觀而真實的。事實上,用儀器去觀測,也只是另一類「緣起」所形成的境相爾。以緣起無自性故,怎會是客觀而真實的呢?然現代人之所以用「科學儀器」去觀測,只是為得到一種能共通使用的標準而已!所以是共通的標準,而非真實的存在。

境非實有者,從中觀而言,既是因緣所生,當非實有;就唯識而論,既依識所變現,當然也是非實有的。以非實有故,既非客觀的存在,也不能永恆不變。

然而雖非實有,卻也不是烏有─不是無中生有。既緣起,有因有緣則示現,故非無中生有也。同理,既得透過識的了別作用才能顯現,當然也非無中生有也。否則,識從那裡去了別呢?不能說識,乃來了別「識」也。

當然以上的說法,還是比較偏向於中觀的理論,既非實有,也非烏有。而在唯識學中,乃偏向於無中生有,因為一切都是識所變現。因此在唯識學上,乃說是「識有境無」。

故識有者,乃為能於緣起中識相故─識乃就相而言,而非實有識也。

境無者,亦為從於緣起中示相故,境乃無自性。

所謂識「有」,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只能說:在不同的緣起中,乃顯現出不同的境相、不同的識相。所以這個「有」,就中觀而言,既從緣起 而現,當非實有的。尤其,識又是流轉、幻化的,更不可能是實有的。這也是前面所再三強調的:既從相立識,即是無常.流轉.幻化的,當然非實有也。

其次,境的「無」,乃更容易瞭解。既一切境界皆是從種種不同的因緣中,才能變現,所以唯「無自性」爾─但也不能說是全然的無中生有。

因此這「識有境無」,透過中觀的分析,其實就是「境.識」皆空,「境.識」皆無自性爾。因為對一般人而言,既習慣把世界分做兩部分: 一者稱為心識,一者稱為境相。故就中觀而言:只要再從「心識與境相」的互相緣起,而破除其對「實有」與「自性」的執著,就能轉「無明」成「覺悟」也。這豈 非更直截了當呢?

而唯識學,就挺迂迴的:首先要透過「境是唯識所變現」的程序,將一切說成「識有境無」;然後再從「識的熏習與現行」等過程,再將這個 世界變現出來。豈不是很繁複而迂迴嗎?過去有一位學長,他是學唯識的,故於唯識學的領域中,還小有名氣。唯識不是一向講「識有境無」嗎?然而他說:當一部 汽車,撞過來時;我還是先跑為妙。而不敢站著說:這汽車是無中生有的呀!讓它撞撞看,有什麼關係?

所以要把這世間上所有的現象,都說是從阿賴耶識裡變現出來的,有時候需經過太多太多的轉換手續。比如你去問那些唯識專家,看識怎麼從 無中生有而把電腦變現出來?這下子就很累了!或者識怎麼既把原子彈變現出來,且又炸死那麼多人?如那位唯識學者,真能把它說明得很有條理,那就真服了他!

但是就中觀而言,文明的進化,本不出緣起的原則。因此順著文明進化的緣起,所以電腦.原子彈等,皆被製造出來也;乃還不需要經過太多轉換的手續。這是首先講到唯識的大原則─「識有境無」。

凡夫以未見性故,於一真法界中,妄分二相而成「能、所」之對待。然雖在迷地,仍不出真心法界也。然在此中,既不言「真如熏習無明」,更不言「無明熏習真如」也。

凡夫以未見性故,於一真法界中,妄分二相而成「能、所」之對待。這前面已說得很多了。然凡夫雖迷,而妄分二相;但此二相還是不出真心的範圍裡。這也就說:凡夫所執迷的、所侷限的,其實只是真心中的一小部份而已。這從真心而產生的識,乃是最廣義的「阿賴耶識」。

因此真心跟妄識的關係,主要在於覺悟與不覺悟的差別爾。因此就不需要更贅言:說什麼真如熏習無明,或無明熏習真如之類。記得有位月溪 法師者,當看到《大乘起信論》時,便直率地說:這是一部偽論,因為它竟然說:無明還能熏習真如。真如既是不動無為.本自清淨者!怎可能還被無明所熏習呢?

對於這一點,我覺得月溪法師還是有些見地,只可惜他猶未參透「性不離相,相不離性」的道理,故只能不斷地強調「大乘絕對論」;而不明在絕對的「性」中,乃不妨有相對的「相」在。

因為「心性」既是最寬廣無邊的,又是最廣大涵容的,所以從真心的角度再來看妄識,便比較容易。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必在明瞭真心後,才再來探索妄識的緣故。

從無明妄識而區分為「能所對待」。能相,即是表上的「見分」;而所相,乃是表上的「相分」。

見分,即染淨依,亦即是末那識與我愛執藏識─執根身與種子識為我也。

眾生既把萬法區分為二:以能見者,稱為心,即是見分也。所見者,稱為物,即是相分也。

其次,更認此「能見之心」為我。於是以此「自我中心」,而分別取捨,故造業煩惱。所以乃稱為「染淨依」也。所謂「末那識」,末那是指污染的意思,也就是因為有我見,所以成污染。而從我見,必然更衍生我愛、我慢等煩惱,因此末那識又稱為「我愛執藏識」。

我們之前曾作比喻:眾生的我見,乃於心性的虛空中,截取方隅,而成為一個個的框框,這框框即是見分。而在框框裡,所執藏的成份,在唯識學中,乃將之歸納為「根身」與「種子識」。這即是通俗所謂的身與心.或生理與精神兩大部份。眾生且以此為「我」。

阿賴耶識,其有三個層次:

  1. 異熟識,一切見分、相分之因果流變皆屬之,故此為最廣義者,而為最上層之『識』也。
  2. 我愛執藏識,此唯指能作、能受之我者。故定義已狹,而為次上層之『見分』者。
  3. 種子識,以集一切種子故,而稱種子識。故定義最狹,而為更下層之『種子』者。

所以阿賴耶識,其實有廣義和狹義的不同。如就廣義而言,既萬法乃唯識所現,則何者而非阿賴耶識呢?這從萬法唯識所定義的阿賴耶識,即是最廣義者。

何以其又稱為「異熟識」呢?既異時而熟,也異類而熟。也就是從一切因緣果報而有的變化,皆稱為異熟也。所以異熟識,既包括內在的見 分,也包括外在的相分。以範圍最廣故,我們把它列在圖表上的最高位子,而簡稱為識。故這「識」,既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也包括眾生的生命現象。

在這最廣義的識下,眾生又把它區分為二:一者稱為我,另者稱為非我。我者,即見分。非我,則相分。

然「我」又是什麼呢?乃以能作、能受者為我。比如我眼睛能夠看,耳朵能夠聽,手腳能夠動,這稱為能作的我。同樣,以能感覺到外界的存 在.外界的變化,而稱為能受的我。一般人既執此為我,當就對之珍愛訶護,故稱為我愛執藏識。以其範圍,乃比萬法唯識的識狹窄些,故為次上層之『見分』者。

第三,一般人又把這個我,再分作二種:一是有形的軀體,而稱為根身。二是無形的意識,而稱為種子識。故種子識,乃包括我們的思想、觀 念、情緒、感受、及種種記憶等。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精神生命。於是種子識者,乃從見分中,再減卻根身的部份,故範圍又比見分小一些,而成為更下層之『種 子』者。

所以如說:眾生於生死輪迴間,是阿賴耶識去投胎的。然是那一層次的阿賴耶識去投胎的呢?當不是最廣義的阿賴耶識,以最廣義者既到處都 是,那還有什麼投胎、不投胎的差別呢?其次,也不是根身去投胎!因為前世的身體已死掉了!當不可能去投胎。所以唯「種子識」的部份去投胎!有關這個問題, 於下面會講得更明確。

這也就說;萬法唯識的識,或眾生輪迴的識,其實定義是不同的。故如混為一體,很多延申的詮釋,便會攪亂不清。

根身者,眾生皆執「能作、能受」者為我;而「能作、能受」者,其唯『根』也。又以根必依託於『身』才存在,故合稱為『根身』也。

眾生既執「能作、能受」者為我,然此能作、能受者,又是誰呢?對很多人來講,乃認定就是六根的作用也。因為有六根,所以才能產生見聞覺知、產生意識造作及種種的分別取捨。而六根,基本上是必依託身體才能存在,因此乃合稱為根身。

根有『作意』根與『非作意』根,『作意』根者有間斷,故從作意而得再現起。『非作意』根者,從生到死恆無間斷。『作意』根者,前六根 是也;『非作意』根者,乃命根也。命根即唯識所謂之『壽』─壽暖識三者,如鼎而立,缺一則亡。此中作意根者,乃依存於非作意根也;以『非作意』根若亡,則 作意根亦必失其作用矣。反之,作意根雖不起作用,非作意根仍自延續其作用也。

根又可分為:作意根與非作意根。何謂作意根呢?比如:我現在想看,於是就去看,這稱為作意。甚至我不看時,就把眼睛閉起來而看不見 了,這也是作意。我們想一個問題,則念頭動了;不想的時候,卻似關門一般把它封閉起來,這都稱為作意。因此作意根是有間斷的,有時候有作用,有時候無作 用。

反之,若是非作意根的話,則既不曾開,當然也就不能閉。因此從生到死,其根的作用都是相續存在的。

那作意根是什麼呢?乃指前六根。以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能透過意識而去控制的,所以有間斷。而非作意根,則唯指命根也;因為從生下來,這個命根就一直相續存在,直到死亡為止。

因此,在唯識學上乃講到:壽暖識三者,如鼎而立,缺一則亡。壽,是指我們的命根。暖,是指身上的暖氣;如果人死掉了,暖氣消散,軀體便很快變冰冷。識,是指業識的存在。以這三者,就像鼎足一般互相扶持;故如那個不在的話,其他二者也就跟著滅亡了。

為什麼要把根,再分為:作意根與非作意根呢?因為一般人對於作意根,乃較容易注意到它的存在。事實上,作意根只是表相,因為它必依附 於非作意根,才能存在.才有作用。故如命根既亡,前六根也就失卻其作用矣!但是一般人對於這種有間斷的根,卻反而比較留意。除非分析到更深細時,才會講到 命根的存在。而命根者,作意根雖不起作用,非作意根仍自延續其作用也。

又作意根,一般人以為我們能作意.主導;但仔細想想,其實根本沒有一個能作意的人。比如眼睛想看時,就看;不想看時,即閉之不看。這 真是由我們主控的嗎?其實不是我在主控,而是因緣在變化。事實上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先動念想聽,所以去聽聲音;而是為聲音太大了,把我們震醒了,把我們震 驚了;這之間,曾有作意嗎?我們打坐時,不是都希望不打妄想嗎?可是妄想為何又一直不斷呢?因為它不是我們作意所能控制的。

所以能「作意」,其實只是眾生從我見根本,而產生的「妄覺」罷了。根的作用與否?其實是因緣的和合。而和合的因緣中,乃少不了「非作意根」的存在與作用也。

前既謂:非作意根於活著時,是不會間斷的;但於生死的交替中,仍有間斷。如果死掉的話,它就間斷了;而待下輩子重新往生時,另個命根又開始作用了。

問:有沒有一種從不間斷的根呢?即在生死的交替中,也不會間斷的根?

答:有!那就是真心。

真心乃從來不間斷。但就是為不間斷故,很多人反而忽略了它的存在。就像我們每天呼吸空氣,但真正關心空氣的人卻不多,倒是對三餐、飲 食非常注重。因為是有間斷的,所以反被注意到了,這真是無可奈何的顛倒呀!因此一般人對於妙明真心是最不清楚的,對命根乃稍微清楚一點,而對六根竟是最清 楚的!

我繪製這表解時,乃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一般人皆著重於表相,而看不到更內在的真實。然內在的真實,乃是外在表面的依託。真心是非作意根的依託,而非作意根又是作意根的依託。但一般眾生卻都是倒過來看也。

作意根者,又分『五俱意識』與『第六意識』。同理,『五俱意識』亦依存於『第六意識』,而不能單獨作用。而第六意識者,乃可單獨作用,而稱為『獨影境』也。

這雖不能真正「作意」的作意根,又可分為:前五根與意根。我們眼睛雖在看,但如意識不起作用的話,眼睛就視而不見也。以前五根也是必依託於意根,才能顯現其作用,故稱為「五俱意識」。由是五俱意識的範圍,乃更狹窄也。

反之,第六識的意根,卻能單獨作用。比如想過去的事、想未來的事,雖無前五根的輔助,但還能顯現其作用。這單獨作用的意根,在唯識學 上稱它為「獨影境」。然對一般人而言,以五根的作用比較粗重而明顯故,所以於世間中,只是講五官:眼耳鼻舌身。而佛法才謂有六根。以下再看身體的部分:

身者,乃分為『形體』與『氣脈』。形體是外在的表象,氣脈是內在的傳輸。同理形體亦依存於氣脈也。

身體的部份就我的分法,可分作形體跟氣脈。形體,大家已很清楚,就是頭、身體、手腳,甚至內在的器官等。然在形體中,有它更細微的連絡者,乃氣脈是也。故形體,只外在的表相;而氣脈,才是內在的傳導或掌控。形體乃依存於氣脈中也。

這種講法,乃與通俗的見解不一樣。通俗的見解:乃認為因有這個身體,才有氣脈;譬如為有大地故,能架橋鋪路。而我的看法,卻是:因有 氣脈故,才有這個形體的存在與作用。我們初生時,身體很小,為什麼能慢慢長大呢?為有氣脈的新陳代謝故,能長大。又眼睛為什麼能夠看?這也與氣脈有關。

我們且用「怪手」作比喻:怪手為什麼能夠動呢?因為機器的零件間,有很多線路、有很多油壓系統。故能用來操作機器,否則它就不能動也。故機器的殼子,乃比喻形體;而控制機器的電子電路及油壓系統,則喻為氣脈也。

所以形體雖粗重而醒目,卻是被操控的;氣脈雖微細且近於無形,倒是主控者。這也是眾生所不易明瞭的真相。

氣脈中,乃分『脈』與『氣』。脈乃依氣而有,譬如為人欲行故,才闢有道路;而非為已有道路故,人乃循之行。此『氣』,即唯識所謂『暖』者也。當人命終時,此氣乃從不同的竅位中逸出,而與種子識共化成『中陰身』。故中陰投胎時,亦即是此氣和種子識共和合延攬而成胎。

氣脈,又分脈與氣。很多人乃認為:因為有脈故,氣乃順著脈走,而稱為氣脈。但我的看法,卻又不一樣:為氣欲行故,所以才有脈。故如氣足的話,脈乃跟著飽滿。反之,氣不足了,脈就萎縮矣!脈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氣而調節的。

這種情況就像人間的道路,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因為已有道路了,所以我們乃順路而行。然若再問:路從那裡來呢?路是人走出來的,或 者為人欲通行故,才鋪路的。所以是:先有人,才有路。而非先有路,再有人去行之。很多道路如果我們不再走它,就荒廢了。反之,如很多人都來用它,則它必被 拓寬.整平。簡言之,路無自性也。

同理,脈亦無定相也。因此一個人打坐氣足了,他的脈相就會跟著變化。然以習慣將之稱為「打通氣脈」,便使我們產生一種錯覺:以為脈,本就是存在的,或本就有定數的,我們只是再去把它打通而已。事實上不同見地.不同修法,都會有差別的脈的。

這「氣」也就是唯識學上所謂的「暖」。當人命終時,此氣乃從不同的竅位中逸出。有些論典說:當人死亡後,他的神識或從頭部出去,或從 胸部出去,或從腳底出去。從頭部出去者,乃將往生天道;從胸部出去者,會往生人道;而從腳底下出去者,便墮入三惡道也。然如果出去者,是業識的話。業識既 是無形的,何以會從有形的竅位出去呢?

所以既能從某個竅位逸出者,當即是有形的「氣」。俗謂:人活著,就是為這口氣在。然人死了,這口氣就不在了嗎?非在,非不在,它只是 逸出去了。故往生的時候,也是這口氣去往生的。當然不只是純粹的氣,去往生而已;這氣乃與過去生的種子識,共同結成中陰身。因此中陰身是有形體的,以有形 體故,才有所謂「投胎」等事。而「投胎」後,氣乃跟胎兒結合成一體,而種子識即認之為我。於是胎盤就能慢慢固定而成長也。

此氣若於生命期間,則成為『拙火』或『命火』或『衛氣』,而為瑜伽者所受用。所謂「意能導氣」,亦即是導引此氣也。氣亦可說是『細身』也。

這氣,既存在我們的身體裡,故乃有很多不同的名號。在密宗或瑜伽,乃稱之為拙火。而在中國,乃稱之為命火或先天之火。所謂命火,即謂因有此火,所以我們才能活著。而先天之火,即表示它是生下來就俱有的。或者就營衛而言,乃是衛氣也。

這氣,既存在我們身體當中,自有它特別的作用─如前所言,是內在的傳輸或掌制。故一個修瑜珈者、練氣功者,即是鍛練此氣而使他身心產生一些變化。於氣功學所謂「意能導氣」,其所導引者,亦即是此氣也。

最後這氣,亦可說是「細身」也。什麼是細身呢?這細,不是指很小的意思,而是說更細微精緻的。像固體就比較粗重,而液體乃更為細緻,至於氣體則是最細微精緻的。

在我們的身心中,最粗重的是身體,最精緻的是心識。而介於其間,有氣脈所形成的細身。在原始佛教,最初並未奢談細身的問題;然有些部派佛教,乃認定有細身的存在。但這在佛教裡,似乎還未得到完全的肯定。

細身,既是內在的身,也可以是中陰身,或天身。雖凡夫之肉眼不能見,但天眼則能見之無礙。

但是生命,從粗到細,原是可有很多層次的。因此,謂有細身,也不是什麼值得驚奇的事!。

以細身,既可說是我們更內在的生理;也可以於死亡後,變成中陰身。甚至天人的身體,為什麼能夠具足五神通呢?因為天人的身體,本就是細身。而細身者,乃更具彈性方便;故能隨心應用,而展現更大的功能。其實,不只天身是有神通的,中陰身也有神通─當然不及天身那麼圓滿。

細身,雖凡夫的肉眼看不見;但如果證得天眼者或是天人,便能見之無礙也。

這也就是對生命而言,『身』與『心』是分不開的。所以輪迴途中,入胎受生者,絕不只是無形的心識而已,還有依氣所形成的細身也。

這也就是,我認定一種觀念:身跟心是分不開的。從最初中觀所謂的「性不離相,相不離性」,到此「身不離心,心不離身」,乃有其一貫相承的脈絡。

以身跟心分不開故,所以非心識單獨去受胎;一定有跟心對應的身在。然是什麼身呢?當非粗身也!因為粗身已經死掉了,躺在那裡不動了,如何去投胎呢?故唯細身,可能去投胎。而若不是細身的話,誰去出竅?誰來入胎?不可說是心識!以心識既是無形的,何以謂之有出有入呢?

眾生以我見故而受輪迴,故就圖表上看,乃是我愛執藏之『見分』者,帶著依『氣』所形成的細身和未現形之『種子識』,去投胎也。

如俗謂:輪迴途中,乃是阿賴耶識去投胎的。可是前已說過:阿賴耶識的範圍乃有廣義和狹義的不同,竟是那個阿賴耶識去投胎呢?非最上層的阿賴耶識,因既是無所不在的,即無所謂投胎也。

故就圖表上看,乃是「我愛執藏識」之見分,帶著依『氣』所形成的細身和過去所熏習的『種子識』,而去投胎也。

故《八識規矩頌》謂『去後來先作主公』,其實是有瑕疵的。為種子識者,乃無「作意.分別.取捨」的作用也。如電腦硬碟裡的資料,乃是被動者,云何能作主公呢?

所以,於《八識規矩頌》中,講到阿賴耶識時,乃謂『去後來先作主公』。阿賴耶識於死亡時,乃最後離開;而於投胎時,又是最先去者。故於生死途中,它是作主公的,也就是主導掌制者。

然而種子識,其實是沒有分別取捨作用的;所謂「恆而不審」,不審即是無分別取捨的作用也。蓋種子識裡,充其量只是一些資料。就像電腦 硬碟裡的資料,是沒辦法自我操作的。所以種子識於生死途中,反而是被帶著跑的,被誰帶著跑呢?被末那識帶著跑,因為末那識才有作意.分別.取捨的作用也。

種子識中,為因緣和合故,有現行者;若因緣未和合故,則為未現行者。而已現行種子中,乃分『顯』與『隱』兩類作用。顯者,是指從種子而起現行;而隱者,乃指從現行更熏習種子。

種子,為什麼會現行呢?乃為種種因緣和合故,才會現行。反之,若因緣未和合故,則稱為未現行者。

而在已現行的種子中,又有現行和熏習兩種作用。在第八識裡的種子,為因緣和合故,凸顯於第六識當中,這稱為現行;所以現行乃比較顯眼。其次,既現行後,由於「思」心所的作用故,更熏習成第八識的種子,就比較沒有那麼顯眼,而稱之為「隱」。

未現行種子中,再分『名言種子』與『業種子』。如前述『名言種子』乃依存於『業種子』也。

在唯識學中,又把未現行種子,區分為:名言種子與業種子。什麼是名言種子呢?能夠用語言文字.觀念思惟去形容者,乃稱為名言種子。而 有種種因果相續作用者,都稱為業種子。所以在定義上,業種子就比名言種子廣泛多了;故名言種子,其實是依存於業種子中。但以名言種子能凸顯在第六識中,所 以對其印象反而更深刻些,至於業種子就沒什麼知覺了。

相分中的『和合』,乃是指從根塵的和合,而生觸受也。

以上已解釋「見分」的部分。其次,「相分」乃指外界種種的現象。在相分中,乃有「曾示現者.正示現者及將示現者」的不同。何以為「正示現者」呢?因為六根去接觸六塵,所以能從觸生受,故能示現也。簡言之,為根塵和合故,所以示現也。

也就說已看到了、已聽到了,乃稱為和合。至於有些雖存在,但未示現,乃以根塵未和合故。所以,未和合的相分,其實是更廣泛的;而和合的相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爾。

和合的相分中,再分「空」與「塵」。

在圖表中,和合的項目下,再分為「空」與「塵」。空,乃是虛空,全無色相與質礙。而塵者,能為感官所執取者,則為塵。既感官有五:眼耳鼻舌身,則對應的塵相,亦為五:色聲香味觸。

至於五塵的色聲香味觸下,更分為明暗.動靜.通塞.恬變.合離,乃是依《楞嚴經》的說法而附加的。詳細可參考《楞嚴經》。

『作意』『現行』與『和合』乃一體相關,同為進退。而『氣脈』『未現行』種子與『未和合』相分,亦成對應關係─別業與共業的關係。

以上已將圖表的項目與意義,逐次說明瞭。所以我們再把整個圖表作整體觀察:

可注意到:『作意』『現行』與『和合』,既位置是對應的,且作用又是相關的。因為根塵和合,才使我們的種子起現行。故於現行中,我們的意識就起了別作用,而稱為「作意」也。因此作意、現行跟和合,乃一體相關,同為進退。故很難說是何者先?何者後?

其次,『氣脈』『未現行』種子與『未和合』相分,亦成對應關係。什麼關係呢?別業與共業的關係。為何是別業與共業的關係呢?以氣脈與未現行種子,乃是個人的別業。而未和合相分,則是眾生的共業。

集個人的別業,乃成眾生的共業;而眾生的共業,又影響著個人的別業。故稱之為對應關係。至於氣脈與『未現行』種子的對應關係,則將於〈業識與氣脈〉的課題中,再詳細說明。 所謂『九緣生眼識』,九緣乃指:空、明、境、根、作意、分別依(即第六識)、染淨依(即第七識)、根本依(即第八識)、種子識。如依圖表,則仍有命根、身體、氣脈、和合等。

最後,再看唯識所謂的「九緣生眼識」:乃必九緣和合,才能現起眼識。其中

  1. 空緣,就是指虛空。以虛空無質礙故,能看到遠方的物相。
  2. 明緣,乃指有光明也。若無光明,以《楞嚴經》的宗旨,非看不見也,而是唯見「暗」爾。
  3. 境緣,能為眼根所取的對象,乃是境也。
  4. 根緣,主要是指眼根也。根非能了別者,而只是「見相」之緣爾,在此更可確定矣!
  5. 作意緣,非「我」能作意也。而是為根塵和合故,意乃現起,故稱為作意爾。
  6. 分別依(即第六識),既已作意,則分別識乃隨而了別。
  7. 染淨依(即第七識),也就是剛才所講的非作意根。
  8. 根本依,就是指第八的阿賴耶識。
  9. 種子識,這種子識跟根本依的阿賴耶識,似乎有些重疊。

如用圖表再來審視的話,將會更清楚。8. 之根本依,確實是重疊的。至於命根、形體,還有氣脈者,則被忽略了。

這圖表,就講到這裡為止。主要在說明八識間的關係,及補充一些我個人的觀點,比如細身、氣脈,還有作意、非作意等問題。

各位若於唯識的名相,還不熟悉,聽起來就會辛苦一點。但如已有這樣的基礎,再去看唯識的經論,我想應會更簡單明瞭。至於某些對佛法涉獵較深的人,尤其對唯識名相曾研習過者,再來聽,感受乃更加不同。雖我一些看法跟傳統的不太一樣,但何妨參考而開拓思惟的方向呢?

下面我們用一種比較現代化的方式─用電腦作比喻,來說明八識間的關係。當然這也牽涉到一個問題:如果你對電腦已用得很熟悉了,聽起來就很相應。反之,若對電腦還是一竅不通的話,就不聽也罷!

http://www.geo.twmail.org/guoyu/lyxc-04.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空如(麥克斯) 的頭像
    空如(麥克斯)

    tathata的部落格

    空如(麥克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