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高正2008.12.16
張老師在『誰也擋不住』一小文中談到:『說「真如不空」,可以說是徹底不懂佛法的。』現在就本人了解所及,淺說一下為什麼「真如不空」,在佛法認識上是不正確的。
《大乘起信論》把我們的「心」用「真如門」和「生滅門」來表示,前者指宇宙萬象本體,後者指現象界。現象界包含了一切人事物,屬於「有」的範疇,但這些人 事物每分每秒都在不停變化中,變化的瞬間為「空」的範疇。因此,現象界兼具「有」與「空」的性狀。所以,若單說現象是不空,淪為常論;或說現象是空,淪為 斷滅論,兩者都落入偏見。
同樣的,真如本體也有空與不空兩種性狀。《起信論》中說:『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
真如即是佛性,若就世俗的角度來看,宇宙萬法都因人的妄念而起差別,若捨掉妄念, 則遠離一切境界差別相,歸到真如。就禪門的境界而言,萬法與心彼此相應,本來平等,毋需取捨,當下便為真如。從體、相、用三方面來分析,真如的體是空,超 越一切見聞覺知;它的相是現象界之表象,所有天上人間,三界六道,都是真如的相;它的起用是一點動隨萬點動,猶如帝網重重。因此,攝體則萬化歸空,起用則 全體入有。
《起信論》又說:『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因此,不管說真如是空,或說它是不空,都是不夠周延。唯有藉著修持才能親證這種境界。
在經論中對真如有詳加分析者。如《起信論內義略探記》中說:「真如門中。一絕言真如。謂文中離言說相等六句。二依言真如。謂不空空二真如也。空真如者。謂滅無一切煩惱之義。不空真如者。滿足常等四德之義。」 此外,《解深密經》有七真如之說,《成唯識論》有十真如之說,皆是針對本體之特性所做的不同闡述,學人不須循名執相。畢竟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放之則彌六 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因此不論是七真如,十真如,即便有無量真如,也都同歸一心。而真如門與生滅門,就像月亮有滿月、新月一樣,表面上看似不同,但都能 徧照一切。而月亮的圓缺完全不影響到月球的本體。「真如門」與「生滅門」彼此也是不相違背,二者互依互持,即空即有又即有即空, 非空非有且非有非空,畢竟了不可得。
以人世的事物來看,世上有不甜的西瓜,但非所有西瓜皆不甜;有不世出之英才,但非所有的英才皆不世出。因此,經論中有說「不空如來」和「不空真如」,以顯示 於人無我和法無我時,具備常樂我淨等功德,破除斷滅論。而未有說「真如不空」之類的常論,其理由在此也。
http://www.dharma-academy.org/forum/forum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