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佛的淨土之建立,既非為了諸佛自己,而是為成就眾生的道業,故必勸誘眾生往生諸佛的國土。至於如何往生佛國?在各有關的淨土諸經之中,具有代表性的說明者,試舉四例如下:
(一)彌勒淨土
此處所指,是彌勒的兜率天淨土,不是彌勒佛下生時的人間淨土,此在淨土法門之中,僅次於彌陀淨土而受到許多人的嚮往,故在本條下,先介紹如何往生兜率淨土,再介紹那一些人求生了兜率淨土?
1往生兜率天的條件
依據沮渠京聲譯《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所述,求生兜率天者,是在釋迦世尊滅度之後,諸信佛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承事佛塔,供養香花,行眾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者,應當至心,念佛形像,稱彌勒名,雖不斷煩惱,不得六通,若一念頃,受清淨八關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便如壯士展臂之間,即得往生兜率天上,於蓮華上,結跏趺坐,有百千天子圍繞,作眾伎樂,散諸妙華,並且讚云:「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於閻浮提廣修福業,來生此處,此處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彌勒,汝當皈依。」此人應聲即禮彌勒,禮已諦觀彌勒眉間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菩薩隨其宿緣,為說妙法,令其堅固,不退轉於無上道心。
若有眾生,清淨諸業,行六事法,必定無疑,當得生於兜率天上,隨遇彌勒,亦當隨從彌勒,下生人間聞法,於未來世,亦得值遇賢劫及星宿劫一切諸佛,受菩提記。由此可知,求生彌勒的兜率淨土,不必斷盡煩惱,獲得六通,但能修十善法,行六度行,供養承事,憶念佛像,稱誦彌勒聖號,持戒守齋;讀誦經典而發弘願者,必可往生。乃係帶業往生彼國之後,親見菩薩,皈依而觀其白毫相光,消除九十億劫生死之罪。聞說妙法,得不退轉。
從方便的角度而言,彌勒淨土似乎尚無彌陀淨土之殊勝而有多門。因為此一彌勒淨土之往生,是間乎難行道及易行道之中,也更強調以眾生的自力修行來達成往生的目的。不過也有優勝於彌陀淨土的法門者,凡生兜率淨土者,即時蓮華化生,即時聞法消業,位證不退。不像彌陀淨土尚有邊地胎生者,佛國五百歲,常不見佛聞法;下品下生者,十二大劫後,蓮華方開。
2求生兜率天的實例
此在印度及中國的史料之中,均有不少例子的記載,現在舉其數例如下:
(1)印度人之求生兜率天的實例:
‧巴利文系的《大史》云,西元前二世紀頃,有錫蘭的達塔迦摩尼王,死生兜率。
‧《出三藏記集》卷一○,有婆須蜜生兜率,繼彌勒後做佛的記述。又說彌妬路刀利及僧伽羅剎,亦生兜率。
‧《世親傳》所記,無著菩薩屢往兜率。
‧《大唐西域記》卷五,有說無著、世親,與師子覺相約,同生兜率。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說天軍(提婆犀那),常往來於睹史多天(兜率天)。
(2)中國人之求生兜率天的實例:
‧《高僧傳》卷五及《名僧傳抄》的「道安傳」說,道安嘗與其弟子法遇等八人,於彌勒像前立誓,願生兜率。《高僧傳》的「僧輔傳」、「曇戒傳」,也說僧輔等人,繼承其師道安之跡,皆願求生兜率。
‧《名僧傳抄》「道汪傳」,記述蜀人常元祖死後,其友人夢見他說:「我從汪法師受菩薩戒,今得生兜率天。」同傳的「僧印傳」、「法盛傳」,亦說與師友等多人求生兜率。
‧《法苑珠林》卷十六的「法上傳」說,他與弟子淨影寺的慧遠及僧休等,亦願往生兜率天。
‧《續高僧傳》卷一二及《法苑珠林》卷一六的「靈幹傳」,說他於隋文帝開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年)遇疾悶絕,至兜率天,見到慧遠及僧休等已在那裡。
‧《續高僧傳》卷四「玄奘傳」及《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均說玄奘於危篤之時,默念彌勒,並說偈而教傍人唱誦「南謨彌勒如來應正等覺,願與含識速奉慈顏,南謨彌勒如來所居內眾,願捨命已,必生其中。」
‧《宋高僧傳》卷四,「窺基傳」有云:生平勇進,造彌勒像,願生兜率。嗣後法相宗的諸師,均願往生兜率天。
‧《宋高僧傳》卷一四的「道宣傳」,亦云宣公當生覩史天宮(兜率天)。
‧近代中國的太虛、虛雲、慈航等諸師,亦均求生兜率天宮,親近彌勒菩薩。
若以時間計算,加上個人的修持而有了相當強的自信心者,求生彌勒淨土,是比較妥當而切乎實際的。如果戒、定、慧的三學之力微薄,仍能深信得以往生彌勒淨土者,恐怕較為困難。正因如此,古來求生彌勒淨土的兜率天宮者,均非泛泛之輩。
(二)藥師淨土
藥師琉璃光如來,的確有其國土,但是要從藥師經典之中發現勸人求生彼國者,頗為不易。《藥師如來本願經》中所見彼佛所發諸願,乃為人間眾生的災橫病難疾苦,而做種種的大解救,未曾說到把眾生接引往生琉璃光土。唯於其十二大願的第一願中,說到在其成佛之時,生其國土的眾生,皆如藥師如來自身無異,身光照耀無量無邊世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為莊嚴。這似乎是說,若有眾生,生彼國土者,必須已有如此福德成就。不像其他佛土,凡夫、二乘亦得往生。因此,《藥師如來本願經》中倒是鼓勵眾生往生西方淨土,而云:「此諸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受八分齋,或復一年,或復三月,受持諸戒,以此善根,隨所喜樂,隨所願求,若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如來所者,由得聞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故,於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徑,即於彼界,種種異色波頭摩華中,自然化生。」
因為《藥師如來本願經》中,未見一定的求生彼國之法,所以略備一格。藥師如來之受普遍崇信,在乎追求現世安樂,已如前述。
(三)阿閦淨土
阿閦佛國,在不少的經典中受到釋尊的介紹,只由於經中所述彼土的條件,尚有女人及生育之事,雖然其國眾生不著淫佚,女人之法超勝輪王的女寶,終究仍有男女事。且在煩惱的問題亦僅「淫怒癡薄」,雖亦保證生彼國者,可得不退轉位,直至成佛。
然在成就眾生的方便上,不及極樂淨土的涵蓋之廣,在離欲的清淨程度上,又不及兜率淨土的設施之純,所以歷史上甚少見到有人發願往生彼國。倒是由於彼國有清淨美貌的玉女,引起存有邪思者的發願往生彼國。不過《阿閦佛國經》卷下,也很明確地介紹了如何求生彼國的方法。
1.「菩薩摩訶薩,當學阿閦佛昔求菩薩道時行,當發如是意願:『令我生阿閦佛剎』。……菩薩行布施度無極、戒度無極、忍辱度無極、精進度無極、一心度無極、智慧度無極,持願無上正真道,得在阿閦佛邊。菩薩摩訶薩用是故,得生彼佛剎。」
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諷誦阿閦佛德號法經。聞已即持諷誦,願生阿閦佛剎者,臨壽終時,阿閦佛即念其人。……不復轉會,當得所願及無上正真道。若有他異因緣,無能嬈害者,如是火、刀、毒、水,是亦不行。若復有撾、捶者,是亦不向。亦不畏人非人。其人如是等見護,便生阿閦佛剎。」
如上的介紹,可知求生阿閦佛國的方法,乃是發願、修六度、諷誦《阿閦佛國經》,持誦阿閦佛聖號,而願往生彼國者,臨終必得彼佛護念,生其國土,得不退轉,成無上道。
(四)彌陀淨土
有關如何求生彌陀淨土的資料很多。今僅就常見、常用的三部聖典中所述者,分別介紹如下:
1《阿彌陀經》所說
《阿彌陀經》有云:「不可以少善根、(少)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又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根據此一要求,往生彌陀淨土,當非易事,必得具有多善根、多福德、持名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到了命終之際,必得心不顛倒,方得往生彼國。此與求生兜率淨土的條件,幾乎類似,亦即非常強調戒、定、慧三學的自力修持,因其「善根福德」屬於戒,「一心不亂」屬於「定」,「心不顛倒」屬於「慧」也。
2《無量壽經》卷下所說
本經將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分作蓮華化生及邊地胎生的兩類。
(1)蓮華化生者:
‧「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又說十方世界的諸天及人,若有至心,願生彼國者,凡有三等,稱為三輩:
a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
b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c下輩者:「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以上所舉,說明願生西方彌陀淨土者,有四個原則:1.要有信心、願心、至誠心、迴向心、菩提心。2.聞佛名號、一心專念、十念乃至一念,念彼阿彌陀佛。3.若犯五逆者,誹謗正法者,雖願往生彼國,亦不得往生彼國。4.若能出家,修諸功德,而求願往生者,臨終佛自來臨;若是在家修善法、持齋戒、飯僧、造塔像、燃燈、散花、燒香,而求願往生者,臨終化佛來臨;不能做諸功德,但能信樂深法,不生疑心,而求願往生者,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
(2)邊地胎生者:
此所謂邊地,不是人間的偏遠之地,係指不能立即花開而見佛聞法的西方極樂世界眾生,住於大宮殿中,於西方的時間五百歲,在宮殿中,不見佛的世界,如處母胎,不見母胎之外的事物,故稱胎生。舉其經文的記述如下:《無量壽經》卷下云:「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又說:「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
此一胎生的救拔,補助了少智者無力信樂深法的不足,雖其智力不足以信樂深法,但仍信罪福因果,修習十善而願生彼國者,亦為彌陀的願力所被。雖在被度之後,仍不見佛,然其隨著所修善本的功德多少,所感得的胎宮也有大小,唯其最小的也有百由旬,大至五百由旬。住在此等宮殿之中,所受快樂之勝,猶如忉利天宮。
《無量壽經》對於往生淨土者,給予不同的層次等級,所被眾生的對象,遠比《阿彌陀經》的要求,寬大得多。使得彌陀淨土的救濟,變為普遍廣大。
3《觀無量壽經》所說
本經又稱為《十六觀經》,既稱《觀經》,可知是講述觀想方法的經典,前十三觀,是觀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相,後面三觀,則為說明上中下三等共九品的往生條件。依正莊嚴相的觀想法,通於一般的禪觀方法,所不同者,使用本經的觀法,雖也能夠達到自心淨土的定慧境界,例如本經說到:「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而其目標則為往生極樂世界。
本經的主旨,是在教人如何求生西方淨土,其步驟分作三點進行:1.當修三福,2.當修十六種觀想方法,3.最後三觀實則是在介紹九品往生。本文不論其觀想方法,故僅介紹其三福及九品如下:
(1)欲生彼國,當修三福: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此三福,實即是一切修行法門的基礎,重點在於「戒」的精神,其次的讀誦大乘乃為發「慧」,再次的修行觀法,即是禪「定」的流類。唯有述及九品往生,則逐漸加強了依仗佛陀願力,而得生彼國的色彩。
(2)凡生西方,有九品人:
‧上品上生者:若有人,修三福,並具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者。一日乃至七日,必得往生彼國,生彼國時,見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無量諸天,至行者前,放光授手,讚歎行者,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身乘金剛臺,隨彼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聞演妙法,悟無生忍,經須臾間歷十方無量諸佛,次第受記,還至極樂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及善解義趣,但能於第一義諦,心不驚動,且能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發願求生彼國,臨終之時,見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及無量大眾圍繞,持紫金臺,行者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紫金臺如大寶華,經一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法,即下金臺,禮拜讚歎世尊,經七日,即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生極樂世界。彼行者命終之時,見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與諸眷屬,手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來迎此人。此人坐金蓮華已,華便自合,隨世尊後,往生彼國七寶池中,經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三七日後,乃能了了,聞眾音演妙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初入聖境。
‧中品上生者:若有受持五戒、八戒,及諸戒行,不造五逆等眾過,以此功德,迴向發願,求生彼國者,臨命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離苦之法。行者坐蓮華臺,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生彼國,蓮華即開,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法,應時即得阿羅漢道。
‧中品中生者:若有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齋,或一日一夜受持沙彌戒,或一日一夜受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生極樂世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來迎行者,並讚此人順三世諸佛教故,得佛來迎,坐蓮華上,往生彼國,在寶池中,經七日蓮華乃開,見佛聞法,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
‧中品下生者:若有孝養父母,行世間仁義者,命欲終時,遇善知識,廣為其說阿彌陀佛的極樂國事,亦說彌陀因地時所發的四十八願,命終即生西方,經七日後,遇觀音及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下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雖不誹謗大乘方等經典,然其多造惡法,無慚愧心者。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讚大乘十二部經的經目名稱,即能除卻千劫極重惡業。復教此人合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得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派化佛、化觀音、化勢至,至行者前,讚此人以稱佛名故,諸罪消滅,得生西方。乘寶蓮華,生彼池中,經七七日,華開得見觀音、勢至,放光為說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菩提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
‧下品中生者:若有毀犯五戒、八戒、具足戒者,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如此罪人,應墮地獄者,命欲終時,若遇善知識,為其讚說阿彌陀佛威德光明,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業已現前的地獄猛火,化作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往生七寶池中的蓮華之內,經六劫華開而見觀音、勢至,安慰此人,為說大乘經典。聞法之後即發無上道心。
‧下品下生者:若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應墮惡道,多劫受苦者,命欲終時,若得遇善知識,說法安慰,教令念佛,而此人苦重,無法念佛者,應教此人,但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念念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人,即見如太陽大小的蓮華,接其往生彼國,住於華中經十二大劫,華開得見觀音、勢至,以大悲音聲,廣說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即發無上菩提之心。
以上不厭其煩地介紹九品往生之說,乃由於彌陀淨土的特色,在於不捨任何一個尚有一念向善的眾生。然在眾生群中,善根各有深淺,修行各有勤惰,所得往生彌陀淨土的待遇,自然也應有其高下。在其他諸經,甚至是《無量壽經》,只說三輩眾生,往生彼國,若造五種逆罪及誹謗正法者,便為彌陀四十八願所不收。到了《觀無量壽經》,雖仍未說於誹謗正法者亦有開例,卻為造了十惡五逆的罪人,以及嚴重毀犯禁戒的四眾佛子,開了方便之門,允其列為下品下生,足徵佛陀的慈悲廣大。
大致上說:1.上品的三等,重於大乘慧的掌握者。往生者以得無生法忍(八地菩薩)及初地菩薩為中近程目標,成佛為最終目標。2.中品的三等,重於小乘戒的堅守者,以及世界倫常道德的遵行者。往生者但能得小乘聖果,三等的差別,則在證得阿羅漢果的遲早先後。3.下品的三等,乃為造惡的四眾佛子,以及未進佛教的造大惡業之人,所開的大方便門。他們以下品往生彼國之後,或經十小劫得入初地,或經六劫始發無上菩提之心,或經十二大劫,始得消罪而發無上菩提之心。不論如何,以此三品九等,全收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乃是給了此界眾生無限的安慰、希望及鼓勵。
不過中品往生的三等眾生,以成就二乘聖果為其極致,可能會被誤以他們將是永遠的聲聞,而且阿彌陀佛在迎接上品上生的眾生時,也有百千比丘聲聞,隨侍同往。此對往生彼國之後,求取無上菩提的不退轉地之目的,似有違背。對此如何解釋?確是難題。愚見以為,彌陀淨土雖有聲聞,而非決定永遠的聲聞,是為接引一類聲聞根性的眾生,所以彼國有聲聞眾,然其必將於多聞薰習之後,迴小向大,成就無上菩提。
(五)難行道與易行道
佛法之中,有靠自力修行證悟的難行道,經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菩薩道,生生世世,以身命做布施,將身心奉獻於塵剎的眾生,以身做眾生的床座,以血為眾生的飲料,以肉為眾生的食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方可滿其成佛的功德。可是薄地凡夫,愚癡障重,忍力不足,悲心不持久,願力敵不過業力,以致多有退失初心者。故有諸佛慈悲,以願力成就其淨土,廣收心志脆弱的眾生,先生淨土,到了不退無上菩提之時,再到眾生界來,度脫廣大的眾生。故稱前者為難行道,後者為易行道。
《十住毘婆沙論》卷五〈易行品〉,有云:「至阿惟越致地(不退轉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若爾者,是大衰患」。又云:「是故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
同論又云:「行大乘者,佛如是說:發願求佛道,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
從上引龍樹菩薩所說的兩段話,可知要得不退轉地,不是易事,成佛之道,重如舉起三千大千世界,可見其難。因為若有眾生知難,而退大乘入小乘,乃是大遺憾事,所以,易行道雖是怯弱下劣者的要求,既然有人不是「大人志幹」,就把易行道介紹了出來。
易行道的確為絕對多數的行者所需,難行道的決定力要靠行者自己,易行道則但有信願深心,迴向往生,即可仗佛願力,得不退轉。唯其易行道亦得有行者自己的善根福德為其基礎,方為安全可靠。前舉《觀無量壽經》的「三福」,《阿彌陀經》的「善根福德」,已如此說,再引《十住毘婆沙論》卷三〈釋願品之餘〉,亦作如此說:「諸善根成就,業障礙已盡,如是之人,得聞佛名。又是諸佛本願因緣,便得往生。」
因此,雖在鼓吹易行道的淨土諸經,亦皆強調修持解脫道及菩薩道的重要,而且一切佛法皆以人天善法為其根本,所以願生諸佛淨土的行者,也均得準備往生淨土的福德資糧。
(1982年12月22日脫稿於紐約禪中心,費時二十天,刊於《華岡佛學學報》第六期)
現收錄於《淨土在人間》
http://www.shengyen.org/content/about/about_02_1_1b.asp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