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功夫是什麼?破無始無明、斷煩惱。破一分無明,就證一分法身。將心中的煩惱,如濁水中的泥沙,沉到杯子底,並且把它化掉,等於是「化腐朽為神奇」。把煩惱轉的乾乾淨淨,連一粒泥沙都沒有,就是究竟成道了,就是聖人的果位,這就是了生死了。有了這種認識,我們這一生就能究竟成就,也就是所謂「人人都有佛性」。
有了這種認識與信心,然後再來修一些法門。因為我們心當中煩惱太多。等於吃菜一樣,桌子上要有好幾道菜,換換口味。修行也是一樣的,你是上上根機,就是覺性一直到底,什麼都不要念,打坐就是一念不生。契悟了這個心,就是一條直路,那什麼法門都不要修。我在這裡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個心,就是保持清楚明白,沒有妄想,沒有昏沉,能夠作主,一直保持下去,直了本心,就能成佛道。就是這麼簡單!
說是容易,諸位也不要認為很簡單,你可以試著保持這個心,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五分鐘,看看做不做得到?做到了以後,再進一步,就是我們這個心要能作主,要能清楚,要能明白,雖然是不打妄想,可能馬上瞌睡就來了,這又不對了!或者是沒有念頭,沒有瞌睡,你坐在這裡卻感覺到無聊,這也是不對了。這是三個毛病。我們有這三個心態,就屬於眾生,所以修行若是明白這個道理,那這條路就找到了。
我們打坐的時候就是不要打妄想,沒有妄想,智慧就自然顯現出來了,不要另外去求智慧。打坐的時候沒有昏沉,心清清楚楚,是智慧。沒有妄想,心不動就是定力,所以說定慧不二這念心就是道,這不是修出來的,所以修道、修道,不是把道修出來的,是契悟我們這一念本心。
修道是屬於修加行,怎麼樣使自己不要起煩惱,怎麼樣使我們自己這個心保持平靜、保持寧靜,修行才能成就,這就是一條大路,就是一條直路。
明白了以後,就要發長遠心了。看到我們這個心幾十年來都在妄想當中、都在昏沉當中,作不了主。要如何對治呢?那就要發大願,修大行,起大悲,修大智慧。
什麼叫做智慧?了達一切法空性,這個就是智慧。
了達一切法空性還不算,還要有大願行,像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就是大願,有了願行、有了大悲、觀眾生苦,發菩提心。「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親眷」,我們要度眾生。那麼要如何實踐「悲智願行」這四個菩薩的願行?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上修一切善,斷一切惡,如此你現在就和普賢菩薩這個心相感應。假使沒有願行,今天做一做,明天就退失掉了。
不但要發大願,而且要有大慈悲心,我們的願行才能落實。什麼是大慈悲心?就是明白三世因果,進而明白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的親眷。所以,我們自己相信了佛法,還要普度眾生。
發了大願普度眾生,修了一切大行,還要了達「修無修修,念無念念,修了善法,不執著善法」之理,才不會起我慢,為什麼呢?假若起了執著心,生了我慢,我們的心又是一個障礙。本這個原則來修行,我們這一生所做所為就是菩薩,你不要另外去找菩薩了。你精進用功這個心就是菩薩。與菩薩法界相感應,你到那裡去,都有龍天護持。能和佛菩薩感應到,就清淨落實了,這個就是一條正路,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開始。
以上提供這些道理給諸位做參考。最重要的,要發長遠心,要有智慧,要有信心,我們在因中修行,就是菩薩行。時常自己看看我們有沒有進步?
佛法上所謂進步,不是有神通、有感應叫做進步,而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看看這個心清不清淨?心定不定?有沒有智慧?有沒有定力?有沒有慈悲?能安住在定力、慈悲心、平等心上,就是進步。所以我們修行煩惱慢慢減少了,我慢心減少了,這念心好像有點清涼了。這個心以前心浮氣躁,現在這個心落實了,這個就是進步。
其實感應本來就是具足的,假設我們這個心真正達到清淨了,你想什麼,就能得到什麼。為什麼?心想事成。從這上面去努力,那什麼自然都能得到。神通、智慧、感應是我們本具的,不要去求。這些不現前,就表示我們這一念心還不夠清淨,功德還不夠,戒還不清淨。但是有感應時也不要執著。為什麼不要執著?這只表示我們修行沒有走錯路,沒有走遠路,不要執著這種感應,繼續保持這一念定力、智慧和慈悲。
但是佛法也不是說不要感應,有很多人聽師父講佛法,以為「師父是禪宗的,不談神通,不要神通,不要感應」。這話就不正確了!禪是什麼?禪就是心,我們心清淨了、心定了,那自然而然就有感應,自然而然就有神通妙用了。歷代祖師講的很清楚,「挑柴運米無非是神通妙用」。我們契悟到這一念本心本性以後,這個心經常都有定力、都有智慧。起個心、動個念,就是神通、感應。
佛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曾提到:眾生的心和佛的心本來是相同,可是由於修行仍然相差很遠,如來起心動念都是智慧、神通、三昧,而眾生起心動念卻是煩惱、妄想。地藏經裡也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是什麼原因?因為眾生沒經過一番修行與沉澱。
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一定要修行,人人都有佛性,我為什麼不修?修行不是為師父,也不是為菩薩修,是為自己而修。如果這一生修不成,來生還是在受輪迴。不要說來生,我們現在修不好,生老病死苦現前了,到那個時候,你再來想修,那就很難了!業障已經現前了,我們就要去受報,再想修也來不及了。
修行在平時,現在就要修一切善、斷一切惡,這就是福德資糧。修善法不執著善法,這一念心時時要保持平靜、寧靜,就能解脫,如此簡單!金剛經云:「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羅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能持之以恆,保証不需多久,心自然就寧靜下來了,立刻可以得到佛法的利益──正念現前。有正念就能得正定,有了正定就永不退轉。
所以修行無論出家、在家,修習任何法門,都是幫助我們產生正知見以及得到正定,這就是修行的最高目標。
六祖壇經裡講的很清楚:「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不須要另外找極樂淨土,或是找佛、找菩薩。能夠經常在正念、正定上,就是和佛菩薩在一起了。想什麼,自然能辦得到,心想事成,事業成就,道業成就。
http://www.ctworld.org.tw/turn/blossom/0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