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六祖惠能大師一生駐錫曹溪弘化,因此又號「曹溪大師」,他所指導的修行法門,就叫「曹溪法門」。

曹溪的修行法門為何?在〈定慧品〉裡告訴我們:第一、以無念為宗;第二、以無相為體;第三、以無住為本。可以說,曹溪的修行法門是以「無」──無念、無相、無住為宗要。

一般修行的人,例如持戒、布施、念佛、誦經、持咒等,主要的都是為了追求現世的安樂。而六祖的曹溪法門,它不是要我們只求現世的安樂,而是要我們求證永恆的生命,證悟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說:如求人天福報、自身安樂,不解六祖修行法門。

這裡講到「無念為宗」,就是教我們要「念而無念」,要「一念不起」。一般人每天可以說都是生活在「妄念」裡面,時而念這個,時而念那個;淨土宗甚至教人念佛。為甚麼要念阿彌陀佛?主要就是要用「正念」來對治「妄念」;如果沒有「妄念」,又何必要「正念」?因此到最後要「無念」;「不念而念,念而不念」,所謂「一念不起」,那還有甚麼「正念」呢?因此,「無念」的境界很高,「無念」的境界是:

◆對過去的境界不要追憶。有人以為回憶比現實美麗,其實,「白頭宮女話天寶」,一個人如果光是回憶當年、回憶過去,就表示他已年邁了。所以,對過去的境界不要再去追憶。

◆對現在的境界不要貪著。現在的生活境界,諸如五欲塵勞、人我是非等,不要在這上面斤斤計較,這樣一來,也就不會患得患失。

◆對未來的境界不要幻想。佛教講「生死無常」,因此不要幻想「未來」;「未來」還沒有到來,幻想沒有用,重要的是把握每一個當下。

如果能對過去的境界不追憶,這就是「修定」;對現在的境界不貪著,這就是「持戒」;對未來的境界不存幻想,這就是「修慧」。「無念」實際上就是修「戒、定、慧」;在「無念」的境界裡,對人沒有愛恨,對境界沒有貪著。能夠「無念」,則生活裡自能「隨喜」、「隨心」、「隨緣」!

所以,「無念」就是「不執著」,不執著才能進步。佛教講「法無定法」,就是不執著有,也不執著無。「無」就是無限、無量、無邊。無念不是甚麼都不念,所謂「不念而念,念而不念」,「無念」才能真正擁有更寬廣的世界。

◆曹溪的宗要是「無相為體」。所謂「相」,有「人相」、「我相」、「法相」。我們生活在森羅萬象,如同萬花筒的萬「相」裡,以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為相,在「六塵」裡,每天患得得失,以假為真,以無為有,以穢為淨。我們被「相」所迷惑,而產生顛倒妄想,因此以「無相為體」,就是要我們處一切相而離一切「相」,也就是離一切「色」,離一切「聲」,離一切「香」,離一切「味」,離一切「觸」,離一切「法」;就是要明白《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開了「妄想」,才能證悟「實相」。因此,真正「無相」的修行,就是要去「建設水月道場,大作空花佛事,降伏鏡裡魔軍,證悟夢中佛果」。

◆曹溪的修行法門是以「無住」為本,這也就是《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的心每天住在那裡?大部分都是住在「五欲六塵」裡。有所「住」,就有所「不住」;「無住」,就是「無所不住」。你的心有所住,就有所限制,就有一定範圍;「無住」,就是「無所不在」,如同月亮、太陽住在「虛空」裡,隨著「虛空」無所不在。因此,我們要「不住境」,就是不住在「境界」上,不住在「相」上,不住在「念」上,不住在「有」上,不住在「無」上,甚至也不住在「無無」的上面。那麼,我們住在那裡呢?我們住在「無住」的地方。

「無住」是《金剛經》的宗要。五千多字的《金剛經》,主要就是講一個「無」:度生要「無我」、布施要「無相」、生活要「無住」、證果要「無證」。能夠懂得一個「無」,證悟一個「無」,那就擁有了世間,擁有了「無限、無量、無邊」的人生。這就是曹溪大師告訴我們的修行法門,是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如何才能達到「無念、無相、無住」的境界呢?就是要「定慧雙修」。


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books/sutra/sixth-huinang/04-3.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空如(麥克斯) 的頭像
    空如(麥克斯)

    tathata的部落格

    空如(麥克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