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嗔 怒是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通常在自尊或我相受到威脅或損害時最容易出現。大部分的人在受到別人侮辱、冷落、毀謗和攻訐時,會即刻嗔怒,遇事挫折、失敗或不 如己意時也會嗔怒。嗔怒是一種攻擊行為。它具有爆發性的緊張、心跳加快、情緒沖動,一時失去冷靜思考和自我控制。所發出的攻擊行為包括語言、姿態、表情和 直接的暴力行動。


  嗔怒的人有緊張的丑態,且好爭好斗,所以很容易墮入阿修羅道。嗔怒者常因小事惱羞成怒,爭執不休,以致干擾或破壞了平靜的心情,造成生活上嚴重的苦惱。唐朝的拾德說:


  “無嗔即是戒,心凈即出家。”


   無嗔確實是生活上很重要的格律,只有把嗔毒放下,才可能讓自心凈化,清醒地待人接物。有一位很負責的父親,跟他的孩子解釋功課上的難題之后,便心乎氣和 地安慰孩子說:“你不笨。”孩子便說:“我覺得我笨。”父子兩人一個說“你不笨”,一個說“我笨”。最后,父親勃然大怒地說,“你不笨笨蛋 ”


  嗔怒確實使人失去冷靜思考,不能自我控制。因此,禪家非常重視治嗔毒。古代有兩位禪師,一個叫坦山,一個叫云升。坦山放浪不拘小節,煙酒不戒;云升為人莊重,不茍言笑。有一天,坦山正在喝酒,云升從坦山的房門經過。坦山便邀云升一起喝酒,被婉拒了。坦山說:


  “連酒都不喝,真不像人 ”


  云升聽后大怒反問說:


  “你敢罵人?”


  坦山疑惑地說:


  “我并沒有罵你 ”


  云升說:


  “你說不會喝酒就不像人,這不是明明在罵我嗎?”


  這時坦山緩慢地說:


  “你的確不像人。”


  云升更生氣地說:


 “好 你罵我,我不像人像什么?你說你說 ”


  坦山說:


  “你像佛。”


  云升聽后,啞然不知如何。這個故事很明顯地道盡了嗔怒發生和消失的原因。禪者相信,真正避免發生嗔怒的方法是寬容,當一個人能忍受別人的批評和攻訐時,他就會免除嗔怒。另一方面,要避免傷害到別人,就必須注意維護別人的自尊(布施)、善巧的語言(愛語)、給別人一些方便(利行)和為別人設身處地想一想(同事)。如果能注意四件事,就不容易引發別人的嗔怒。


  當你自己嗔怒時,提醒自己,給自己三分鐘時間不說話(禁語), 然后想:“嗔怒的結果使情況更糟,要忍一下,忍過去我就多了一分忍功,這是成佛的資糧。”其次,人貴在了解,彼此相互溝通,增進了解,也可以化除嗔怒。一 個懂得欣賞別人優點,能一眼看出別人優點的人,他不容易犯嗔怒。反之,老是挑剔別人的人,處處看不慣別人,自然容易犯嗔怒。

http://www.wanshengwang.org/show.aspx?id=2632&cid=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空如(麥克斯) 的頭像
    空如(麥克斯)

    tathata的部落格

    空如(麥克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