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師 然之。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泹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 佛身,亦名菩提泹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戲三昧, 是名見性。 


  志誠再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  


  師曰: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  


  志誠禮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誠,吉州太和人也。 


    


        當志誠比丘能「迴趣真如」(見性)且知「法還不淨」(不被法執)後,惠能大師就從「行相」的層次提升到「見性」的層次來說明生命了。故前段惠能大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 這時惠能大師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


      如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無 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 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 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 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 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 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 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 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這裡不同之身,不是指四大六根中外假合之身,是指內在生命層次。雖然眾生皆有自性,但是自性掌握的程度卻有不同,所以在生活中就顯出不同的層次。而為眾生說法時,就要察覺聽者的層次,而以相同的層次來說明眾生本具之「如來智慧徳相」。


    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泹槃,亦名解脫知見。真 知摩訶般若者,不執一切法,因到此地步者,知本來面目是那無限的「能」,假名為「摩訶、般若、空性」,那大能各人本自聚足,面臨煩惱時能生萬法,面臨八萬 四千煩惱,能生不同的八萬四千法對治。所以確信自己「能」,所以不被「定法」所綁死,故曰:「無一法可得」,此行者深知「法如筏」,故能視煩惱的不同,而 造作不同的筏,故曰:「方能建立萬法」。因為此行者,已掌握這「能」,故說:「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泹槃,亦名解脫知見。」


        志誠再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師曰: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惠能大師說明自性,以及自性起用後,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隨時察覺,能離一切相,自由自在。為何說「縱橫盡得,有何可立。」?因為說生命者以語言來表達「生命」,不管直說、橫說皆是藉由描述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外相 ,來表達真實的「不二自性」。一切外相皆有定相,而實相包含一切,無一定相可立。故曰有何可立。


    一 般行者執著各種方便法門,實未見「本來面目」。雖然如此說他們,可是他們天天吃飯、穿衣、修行、禮佛、當然包括少不了自認為的佛法的爭論,也還是本來面目 起用,只不過有色鏡片沒拿下而已。但有一天,行者見性了。自然就知,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


http://blog.udn.com/lotus4401/105463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空如(麥克斯) 的頭像
    空如(麥克斯)

    tathata的部落格

    空如(麥克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