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阿彌陀經要解》說:「夫上善一處,是生同居,即已橫生上三土。一生補佛,是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意思就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夫,生 在凡聖同居淨土,而且與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們聚會一處,隨時隨處都有這樣的良師善友護念提攜,這也就已經橫向跨越地生到凡聖同居土之上的三種淨土了(方便 有余淨土,實報莊嚴淨土,常寂光淨土);帶業往生的凡夫證得位不退 – 不會退到凡夫位,而且一生必補佛位,這也就是已經園滿和頓證三不退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淨土具有如此殊勝的力用。
橫生四淨土,園證三不退,不僅僅是於理上的極談,而是西方的依報環境確實這樣的殊勝。在斷與證上,生到西 方,生時即園滿證得三不退。往生之後,當然還要繼續增進。由望果說因的緣故,說生時即證。不退是每個往生的人都證得的,無論新生還是久居者,無論凡聖,但 往生者,決定不退。
西方極樂世界,就好比一所特殊的大學,只要能入學,就絕對沒有退學的或肄業的,每個學生都必定決定得到博士學位,所以可以說一入學,就是博士了。
此是《要解》眼目。前說四種淨土,都是就十方佛土的通途之相而言,一切佛土,都有這樣的分位相貌。而西方極樂淨土的特殊與勝異之處,就是在凡聖同居 土即能與上善一處,這是橫生四土之因;凡聖同居土的人們即能一生補佛,這是園證三不退之因。這兩點是往生西方的殊勝力用。任何其他淨土都沒有這樣的殊勝, 如此的園頓。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所以信願持名之淨土法門,至園至頓,理極深妙。又最容易行持。
藕益大師《要解》在後面也說,凡聖同居土這一關,最難透過。《淨土十要》中稱之為「頭則公案」。為什麼會如此殊勝?《要解》說,因為有三種不思議: 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阿彌陀佛的第三十五大願是:「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 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中說,由五緣故,得不退:1. 彌陀大悲願力攝持;2. 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增進不退;3.水鳥樹林,風聲樂聲,皆說妙法,增人正念;4. 純諸菩薩以為勝友,外無魔邪女人,內無煩惱,故不退;5. 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不退。類似地,窺基大師《阿彌陀經解》中也說,由五緣得不退:1.無病苦纏;2.無違行;3.常頌經法;4.常營善事;5.長和 順,無諸違諍事。
或許有人問:一生補佛,在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補阿彌陀佛,然後大勢至菩薩成佛,以後就沒有列名了。在《阿彌陀經疏抄演義》裡說,往生者,不一定只 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十方國土都可以成佛,所以極樂世界「多有一生補處」菩薩。另外,小乘聖人阿羅漢,斷除一切煩惱障,獲得苦的盡處,名得涅磐,壽未盡 故,仍有身心五蘊,所以稱為入有余依涅磐,依六恆住,眼至意,色至法,一切清淨。壽盡時,舍身心五蘊。滅心心所,能對治煩惱之慧亦舍,不受三界後有,所以 稱為灰身泯智,沒有淨土的成就。只有大乘菩薩,以有殊勝的不共二乘的菩提願力,廣大所緣和殊勝果地功德,才能成就莊嚴淨土及法報化三身。所以發菩提心與持 名念佛一樣必不可少。當然,能念阿彌陀佛,就是善根深厚,自然暗合道妙。(文/張妙明)
http://foz.xuefo.net/show1_28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