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張老師你好!我有個疑問!經上說真如無自性,所以緣起萬有。假若無自性的話,那就不真了。而且真如,或如來藏是否就墮在佛所呵斥的常見呢!


 


 師答


Cbta大德:


阿彌陀佛!211mail收悉,所問問題都是實修上的證悟境界,未達那個境界談這些都會搞不懂的,但還是跟您說明一下。


1.我有個疑問!經上說真如無自性,所以緣起萬有。假若無自性的話,那就不真了。而且真如,或如來藏是否就墮在佛所呵斥的常見呢!所提疑問都是一些假借佛教之名,而不真修佛法的人,像前mail一樣不懂又亂起疑情,現在又犯了這個毛病,佛說真如無自性就是真如無自性,懂就懂,不懂就要認真修心養性,去除惡習、過失、習氣,到有一天您就會懂。沒修到那個境界又要強談真如、如來藏等大菩薩、佛的境界,當然都是疑問重重。


2.還好您只提出疑 問,喜歡探討佛教的名詞,像如來藏、真如性‧‧‧這類高深修證的名詞,卻苦無真修實證,會造成無謂的煩惱。您雖禪修能見光見自性幻化,那雖也是真如的部份 緣起法,但卻得不到佛法的真實智慧,用世間智要來理解佛法是不可得的。您的慢心雖在改進,但請法卻不具名,潛在的無明所現的自大、無知、疑心病,會使您不 能獲得真正的智慧。若要獲得無上智慧,要對佛陀、諸菩薩、護法神祇等有禮敬心,虔誠頂禮、恭敬供養,堅守戒律,不落於諍論、強辯,把自己的德行---包括五戒十善、一切善法守好,貢高慢心、五蓋心去除,並對出家眾要能禮敬不懈,不能毀謗出家人、甚致祖師大德也不能毀謗,造惡口業,對師長都要能諸事遵奉供養,如此積福、積德,始能讓您一窺佛法堂奧,得解脫知見。


3.真如是什麼?


真如意為如其本來具有顯境的功能,故三千大千世界間一切相都是真如性所現之境相,就是緣生一切法相境界的空體也有它的空真如性,世尊講真如無自性,即在講 空真如性,一切性都無自性、連空真如亦然。「真」者謂真實不虛妄之意,「如」者如其本來之意。那又何謂真如性?真如性者是真正如其本來所具有的特性,是謂 真如性,故真如性是遍佈於宇宙諸法的本體,也是生萬有之本體。但要體會真如及真如性實義,當從兩種境界來闡述。一者小乘行者的認知,謂理法永遠不變的真 理,稱之為真如,若要如是說,則真如當從「無為」中去闡述,也是「本無」之真實義,故稱真如無為是理地,是對「空」一面在闡述。二者若是大乘行者的認知, 當從「性」、「相」二者論述,若言「性」者一切萬有都有其體,乃超越所有的差別相,稱之為真如,例如如來法身之自性即是,要能真悟如來法身才有資格來談真 如及如來藏,我們現在是在戲論,要記得此點,不是實證的論點。若從相言,真如乃一切現象之實性,應緣所生之相雖有各種差別,但其體則是一味。故相雖萬有乃 離不開從真如性而起,此是真如緣起之說,即如來藏緣起之謂。故「性」、「相」二者實一實異,不一不異。一者均從真如性而起,異者是從緣起法來說,受緣起真 如所化現者是。


4.世間禪者真如相的境界---有相卻無空證


這樣講的話,諸法都有一真如性,依空真如性就有諸真如相,如色法真如、五蘊真如、六根真如、六處真如、六觸真如、六塵真如、六觸緣所生諸受真如、六大真 如、因緣真如、等無間緣真如、所緣緣真如、增上緣真如、四靜慮真如、四無色定真如、八勝處真如、九次第定真如、十遍處真如,以上真如是世間禪者,包括色 界、無色界等真如性所現起者。


5.聖人的真如相境界---有空證的真如


若能修真正佛法,就能得四聖諦真如、十二因緣法真如、卅七道品真如、十八空真如、六度真如、四無量真如,再來能成就解脫道出三界者就能證三解脫門真如(空、無相、無願等真如)、 陀羅尼門真如、三摩地門真如、十度真如、菩薩十地真如、五眼真如、六神通真如等境界,這是聲聞、緣覺、菩薩等聖眾所證得的真如,當然此等聖眾經世間禪定中 所發起之真如相時,都能對上述真如相以無住心度過,也就是以般若智觀一切真如所現相為無所有、不可得,故能超越諸境界而證得解脫知見。


6.大菩薩、如來佛的真如---空真如體能現十方界的真如


再舉《大般若經》所說真如來說明大菩薩、佛陀的真如性,其真如異名為: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與不思議 界等十二個異名,每個名稱都可安一真如在其名相後面。此等名相均在說明大菩薩及如來佛等真如體與其真如緣起法相之現象,且都是一體清淨無雜染的性、相。證 得空性真如的大菩薩、如來地諸佛,當能依緣起法映照十方三千大千世界及其有情、無情十二類眾生無始劫來的因緣果報,大菩薩真如性生起萬有現象界諸相時,都 能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即如順導師所說的「性空唯名」, 此意為真如性本是空,空真如性也是無性性,依空真如緣起一切而生諸法真如境,此法生起時經法性真如所生,成相時即是法界真如相,此法界相已有法住真如,才 成為真如法界。此真如法界雖有然實幻化而成,故菩薩祇安其名,不著其相,是謂「性空唯名」。此大菩薩或是佛心中所現的三千大千世界及有情、無情十二類眾生 因緣果報,才能成立十方法界,這些法界相唯有其名,應不去執相,是謂「性空唯名」。而生起此真如性之法界功能者,是唯一空真如體,此空真如體是具不虛妄 性、不變異性、平等性、不可思議性,菩薩有真「真如性」,故能住法而定,及謂法定真如,故地上菩薩等能依真如緣起萬相而無住。菩薩所知所現還受時空限制, 而佛的真如才能不受時空的限制,也才是真正的佛性真如。前者能現能知者僅八萬劫內之眾生界事及一千大千世界事;後者是從無始劫來的眾生界均能了知,界能及 所有宇宙,涵蓋三千大千世界,故能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這才是真正的真如性,也才是如來藏性的本來。


7.不到聖人境界不要奢談真如性


請問您能心中現起一千大千世界(或更勝者三千大千世界)及了知八萬劫內一切有情無情十二類眾生因緣果報否(或更勝者從無始劫以來), 我們是沒有此等能力,故不敢討論真如及其真如性,更不敢討論如來藏性,因這個境界非您我能體會及討論的,故不要常常喜歡講真如、講如來藏性等超出我們修行 境界的範圍事情,還是老實地把自己的個性、習氣、心病等清淨好為要,末法時期或能證得預流、一來、不來之果位就很不錯了。不然就老實念佛,依佛威德力往生 淨土也可,不要用在自己不能知曉的境界戲論中。


8.凡夫、邪見者所說非涉真如性


反而觀之,我們要注意上述這些論述,不是表示一切法都是從真如起,世間凡夫(包括色界、無色界天眾), 或現世修行居士們等所現的諸過、習氣、煩惱、毀謗、諍辯、邪惡之法,都非涉及真如性,也不是真如法,而是被虛妄性所涵蓋,都從無明起,您我當要辨明。就如 某些自稱有成就的修行人,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喜愛辯論、諍論,毀謗諸聖先賢、出家眾等,這些習氣都是從煩惱法起,非從真如性起,也不是從如來藏性起,這 樣說您能認同否?


9.誰能來談如來藏


最後既然您提到如來藏,就再來戲論一番如來藏。很多不知如來藏的弘法人卻在大談如來藏,它又是什麼?本來也不敢談論此問題,既然是戲論,就勉強說它一說。 沒有達到受想滅盡者,或進入行陰區宇的行者,是不能見如來藏性及其所藏存的十方大千世界及所有世界的十二類眾生因緣果報的因緣,那沒見如來藏性又怎能來討 論如來藏呢?故我底下所說這些也是戲論。


10.何謂如來藏性


有如來藏體悟的行者就應有世間禪、出世間禪及出出世間禪等等境界真如的所有修證,簡單講沒有進入行陰、識陰區宇的行者,無能力來談如來藏性,那是屬於無所 不知、無所不見、無所不能的大菩薩及佛陀的境界。故大菩薩、佛就能有色法真如、五蘊真如、六根真如、六處真如、六觸真如、六塵真如、六觸緣所生諸受真如、 六大真如、因緣真如、等無間緣真如、所緣緣真如、增上緣真如、十二因緣法真如、六度真如、十八空真如、卅七道品真如、四聖諦真如、四靜慮真如、四無量真 如、四無色定真如、八勝處真如、九次第定真如、十遍處真如、三解脫門真如、陀羅尼門真如、三摩地門真如、菩薩十地真如、五眼真如、六神通真如、佛十力真 如、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真如、三十二大士相真如、八十隨好真如、無忘失法真如、恒住捨性真如、一切智真如、道相智真如、一切相智真如等境界的體悟及證得,才 真能把真如用到極致,顯示出宇宙本體空真如,映現一切現象的各有相,這是如來藏裡的東西,這些不是離我們太遙遠了嗎?沒去過東歐是不能討論東歐的,若看一 些導遊記事,就能把東歐說得像真的一樣,那是犯了大妄語戒,是要下無間地獄的。


11.如何修佛法的解脫道


經云:執取諸境界、層次非菩薩摩訶薩,異諸境界、層次真如非菩薩摩訶薩,非菩薩摩訶薩中有諸境界、層次真如,非離諸境界、層次真如有菩薩摩訶薩,諸境界、 層次真如畢竟不可得,其性非有,故不能說諸境界真如中有菩薩摩訶薩,當然離諸境界真如亦非菩薩摩訶薩。故色、受、想、行、識真如,眼、耳、鼻、舌、身、意 處真如,色、聲、香、味、觸、法處真如,眼、耳、鼻、舌、身、意界真如,色、聲、香、味、觸、法界真如,眼、耳、鼻、舌、身、意識界真如,眼、耳、鼻、 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真如,地、水、火、風、空、識界六大真如、因緣真如、等無間緣真如、所緣緣真如、增上緣真如、十二因緣法真如、六度真如、十八空 真如、卅七道品真如、四聖諦真如、四靜慮真如、四無量真如、四無色定真如、八勝處真如、九次第定真如、十遍處真如、三解脫門真如、陀羅尼門真如、三摩地門 真如等非菩薩摩訶薩,異上述諸真如等非菩薩摩訶薩,非菩薩摩訶薩中有諸境界真如,非離諸境界真如有菩薩摩訶薩,諸境界真如畢竟不可得,其性非有,故不能說 諸境界真如中有菩薩摩訶薩,當然離諸境界真如亦非菩薩摩訶薩。


由上述經文得知,大菩薩摩訶薩當對修行中的一切境界,不要執取,也不要不執取,如是不即、不離,即能學得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定得能度到彼岸,最後得無上正 等正覺。再來菩薩摩訶薩對境界能不即不離後,當進一步了知各個境界之真如性,面對諸境界之真如亦當能不即不離,確實認知此法性真如是不可得後,但對各境界 所具有的如其本來的真如體性,亦能不觀有菩薩摩訶薩,或菩薩摩訶薩中有諸真如性。


12.總結


既然修行者對一切法、一切境界都要不即不離,那有何可言說,有何可諍辯,故明眼人所見境界若一執取,即變盲者暗無所見。學習佛法的人,懂在心中,不懂待修 證、待進步,不要為文弄墨,以盲導盲,糟蹋眾生慧命,我等真佛子都應戒慎!戒慎!若能談談如何把戒律修好,把道德圓滿,積福、積德才能有進步,這樣就已經 很不錯了。以上戲論是為您而說,我本無說,若有過錯,諸佛、菩薩讓我懺悔。阿彌陀佛!雖然戲論浪費我很多時間,但還是謝謝您的mail


http://dharmazen.org/X1Chinese/D33SProb/P332.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空如(麥克斯) 的頭像
    空如(麥克斯)

    tathata的部落格

    空如(麥克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